《八仙过海》的走红,既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质,还有踏准神话改编大潮的时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产动画历经起起伏伏,正在经历新世纪以来的又一高潮——
上世纪60年到90年代,我国动画显赫一时,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作品,还有《牧笛》《山水情》等极富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水墨动画作品问世,获得了全世界的称赞。
新世纪初,虽《中华小子》《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美猴王》《哪吒传奇》等作品小有影响,但真正让观众喊出“国漫崛起”的,当属2015年的《大圣归来》。此后,《大鱼海棠》《大护法》《小门神》《白蛇:缘起》接连涌现,直至《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暑期档横空出世。
梳理国产动画的作品主线,不难发现,饱含了先民生存状态与民族精神的神话文本,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充足养料。其中蕴含的为征服自然、改变命运的自我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乐观而自信的生活态度,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在当下,神话新编渐成风潮,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庞大、人物特点鲜明的《八仙过海》问世,可谓生逢其时。
少儿动画的再塑造
如何摒除成年世界的“乱入”?
众所周知,神话之所以成为动画作品的重要IP来源,在于迎合了人类超越平庸的梦想。
自氏族社会诞生以来,对英雄的敬仰就如影随形,并塑造了灿若繁星的、带有显著神性特征的英雄人物,并贯穿想象奇崛的幻想冒险。
带有鲜明宗教色彩的《八仙过海》,正是溢满英雄情结的民间传说。与《白蛇传》《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经典文本相比,它塑造了性格各异的8位道教仙人,寄予了民众对于悬壶济世、清正廉洁、舍己救人、勇往直前等美好品质的愿望。
八仙过海的故事,在2019动画版播出前,已经有多部同名作品问世,并有鲜明的成人向。
《八仙过海》的过人之处,正于对经典神话文本的重构——弱化情感主题、精简支线剧情、引入神兽增加趣味性等。如此一来,《八仙过海》避免了国产少儿动画的通病,不会站在成年人视角来说教。
弱化情感主题,让《八仙过海》更适合4-14岁孩子观看。在此之前,“八仙”民间传说大多是情爱纠葛中的渡劫与成仙。被誉为年轻人一代青春记忆的《东游记》,让吕洞宾、何仙姑以及虚拟的“穿山甲”上演了一段旷世三角恋;1985年港版电视剧《八仙过海》影响甚广,还把何仙姑描绘成“红颜祸水”,先后迷住了龙太子、蓝采和、吕洞宾。
动画新编的《八仙过海》,剔除不知所谓的恩怨情仇、多角虐恋,让八仙回归到启蒙-被启蒙者的师徒关系,避免了成年世界对孩童生活的乱入。如《何仙姑》中,吕洞宾与何仙姑的CP没有擦出情感火花,反倒是师傅与徒弟的点拨与顿悟;《韩湘子》一集中,吕洞宾与韩湘子更有传道解惑的薪火传承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