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点播了《美丽心灵》,片长两个多小时。
观影过半,我还没找到与影片名呼应的相关情节,稍有困乏,幸好有弹幕君作陪。
屏幕上的弹幕君们一刻也不消停,很是热闹:
“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
“这不是现实,是他的精分”
“学博弈论,导师要求写观后感”
……
我准备看弹幕吃瓜,无脑观影。
《美丽心灵》上映时间距今二十多年,根据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改编。
1994年,纳什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对影片里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酒吧里一群男生讨论如何追求金发美女和她身旁普通的女孩,我好奇心爆棚地围观这群天才男生别样的“孔雀开屏”:
马丁提议男生们一起上,都去追金发美女,总有一个人能梦想成真。
马丁的理论支撑是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的理论:在竞争中,个人的野心往往会促进公共利益。
纳什提出,亚当·史密斯需要修订他的理论了。
设想他们都去追金发美女,美女必然自视过高,结果男生们一定全军覆没,谁也得不到她。他们失败以后再转身去追金发美女身旁普通的女孩们,肯定会被那些人拒绝,因为没有人愿意屈居第二。
假设他们都不去追金发美女,直接追那些普通女孩,男生之间利益互不侵犯,女孩们认为被爱且受到尊重,会乐于接受,这样男生们才能有收获,达到共赢。
我对于“在竞争中,个人的野心往往会促进公共利益”这句话是理解的。
就好比一个行业,一家独大的话,势必损害大众的利益;
如果有多家企业为了各自的野心参与到行业竞争中去,那最后受益的定是大众。
对于纳什的博弈论,倒是感觉新鲜,超理性的选择,为了实现团队整体利益最大化。
但作为感性的人类,目标锁定“金发美女”后,会摒弃情感放弃目标退而求其次么?答案因人而异。
人类复杂的情感,并不是稳定的数字模型,它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纳什博弈论里面的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正当我以为剧情的发展是:天才发挥自己的才华拯救了国家时,弹幕君在屏幕里戏谑地说:我根本不想剧透,这全是他的精分。
看着纳什的妻子走入他的工作室,并找到投档机密文件的信箱,所有信件均未拆封,一时间难以接受真相的妻子用几近绝望的眼神看着纳什。
此时此刻我才明白,弹幕君说的“精分”是指“精神分裂症”,如数学天才纳什这般的人物,陷入无法分清幻觉和现实的窘境。
不擅社交的他,为自己想象出一位浪荡不羁,不为课业感到压力的室友查尔斯;
自负而急于成功的他,又想象出任职美国国防部的帕彻,把国家安全的重任交到自己的身上;
还有一位他想象出来的人物小女孩玛西,小小的,总是独自玩耍,弹幕君们说她是纳什童年的分身。
之前冷静客观地分析如何追求金发美女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数学天才,令人惊叹的智商在现实的漩涡里迷失自我。
他的自负、焦虑、渴望、孤独汇集在一起,不知不觉中为他打造了另一个世界,帮他从现实中逃离,给予他灵魂深处的慰藉。
当纳什被确诊精神分裂症后,最不堪入目的画面就是他在精神病医院被强迫接受胰岛素昏迷治疗。
我搜索到“胰岛素昏迷治疗”的相关介绍:
大量注射胰岛素使血糖降低,血糖过低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具体表现是全身抽搐。一般认为,休克反应越强烈效果越好。
天之骄子般的纳什在那里像动物一样被对待,接受一周五次,为期十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共计50次)。
治疗期间,即使他是清醒的,也如同行尸走兽一般,丧失了诸多宝贵的记忆,丧失了为之骄傲的数学灵感。
在一位网友的评论里看到这样的话,我深以为然:
如果回归理性仅意味着对社会标准的驯服、意味着丧失记忆,治愈还有多少价值?
纳什教授心中最纯粹的数学不是理智,而是灵感。
理智不过是沟通这种灵感的手段,而若重获理智也意味着灵感丧失,他情愿放弃理智。
影片里,纳什的妻子用爱和鼓励陪伴着他,最终纳什依靠自身意志力而非药物战胜精神分裂症。
他把那些疯狂的幻觉最终锁进了脑中的特定区域,努力让它们永远被禁锢在那里。
弹幕君们毫不吝啬地夸赞着纳什妻子对他那份不离不弃的爱。
影片是导演的艺术作品,体现导演想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感与态度。
现实中,纳什和妻子离婚,妻子以“同住人”的身份陪伴他,直到2001年影片《美丽心灵》上映,他们才复婚。
我们都不是当事人,那段煎熬岁月里的恐惧无助,苦难不堪,只有他们彼此最清楚。
个人认为爱与善良,容易让人混淆,她们有时候一样,有时候很不一样。
观影结束,心底有暖流涌动,些许感动,些许遗憾。
美丽心灵,是纳什对数学的执着,是妻子对纳什的善意,是朋友对纳什的包容,
是人类面对未知时的恐惧,
是人类面对疾病时鼓起的勇气。
#分享电影心得# #分享热爱的电影# #分享电影领悟# @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