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一扇桃花——《桃花扇》评述之一
“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桃花既是美人的血痕,也是战乱年代忠臣的血与恨,爱情悲剧在政治悲剧之下显露出苍白的虚无感,以至于在孔尚任原著的最后,道士似乎一语惊醒了两位乱世里的梦中人,在历尽千辛万苦后,哪怕没有了死别生离的束缚,他们也选择了双双入道,对国仇家恨与悲欢人生都显露出一种宗教式的看破,也许戏中的两位主角放下了,但真正放不下的人并不在戏中。
我观看的是石小梅老师版本的昆曲《桃花扇》。事实上这版对于原著也有改动,比如香君的桃花扇本是团扇,但里面也许是为了彰显侯方域的文人身份,改为了折扇。李香君和侯方域这两个主角的形象是值得探究的,相比而言,我觉得男主角侯方域的形象更加立体。
首先,两人的身份与性格就是极其鲜明、甚至颇有对抗冲突的意味的:李香君作为美丽的秦淮名妓、流落风尘,却有坚贞的气节,“美丽”、“名妓”、“坚贞”,这样三个词语放在一起,值得玩味,让这个故事内蕴含的冲突一下子明显起来;而侯方域作为一届才子,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与权奸者为伍的气节,这样一个典型的高洁文人形象事实上也是非常喜闻乐见的,而才子爱上佳人这一古今贯之的爱情命题也在《桃花扇》的故事里得到彰显。但为什么我认为侯方域的形象更立体呢?根据剧中的人物表现,他在见香君之前表现出一种懵懂羞涩的期待;见到杨兄送来妆奁,他问原因时对方隐去实情把他夸赞一番,他也如同当了真一般洋洋自得起来,步履轻快;在得知妆奁的真相后,他却认为阮兄也很有可能“改邪归正”,若不是香君劝阻拒收,他可能真的会留下妆奁。
在这些细节之下,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虽然侯方域确实心系国运、为忠臣良将而感慨、为国仇民生而哀叹,但他也有自己的情感与犹豫,甚至在电影版《桃花扇》的结尾,他因为降清而被香君斥责,比起李香君从头到尾的坚贞与执着,他更有乱世中平凡人的挣扎与“善恶”的两面性。
再说到李香君,她是流落风尘的名妓,却怀有对国家与爱情的坚贞,从拒妆奁、血溅扇到骂筵席、入宫去,她始终对奸党敬而远之、对爱情怀有希望,唯一的转折是最后入道而去、不问世俗。这确实是一位可敬的巾帼形象,她的执着远胜过侯方域的犹豫与反复,作为青楼女子,她比作为文人书生的侯方域更值得赞佩,也因此让她这样的爱情结局更显得悲凉与空虚:她在尘世挣扎了许多年岁,空空而来、空空而去。#非遗里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