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回到家中,母亲并未将阿娟的照片放入育儿机构的菜单传单上。感情失败,她唯一所拥有的事业也不被母亲看得上,两人吵起来,母亲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
「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可能只是一个眼神和一句话,越是亲密的人,越能利用无形而沉重的枷锁,将大码人生彻底推至深渊。
完美减肥机构的广告语说“让我们朝向更美好的自己!”
每一次来到这里,前台小姐总是扯起一个30度角甜美微笑,然后拍拍阿娟的肩膀“你要努力哦,一切都是为了成就完美的自己!”
“变得更好”“成为更完美的人”“走向美好生活”......减肥不再只是变瘦,消费社会的逻辑和商业话术将变瘦添加上太多虚无而梦幻的价值意义。
可是大概人都忘了,变瘦不一定就是变好啊?变好也不一定需要变瘦啊!
“完美”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虚假理想主义。
什么是完美身材呢?它大概指向了一种标准体重。
最早要追溯到18世纪启蒙运动时候吧,那时的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伯爵,首次通过量化的方式建立了标准体重观念。
肥胖与消瘦,从此不再只是一个感官印象,而是建立在了一套数字标准之上。
有了标准体重,肥胖愈加被严苛对待。
18世纪中期的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业的理性词典》中,第一次出现了“肥胖症”条目,然而它并不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种观念病。
肥胖的女人和穷人,是一种“病”;大腹便便的富人,则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中产阶级中开始流行更精细健康的美食,而肥胖愈加和不负责任、暴饮暴食的*挂上联系。
“意志力软弱”“贪婪”“堕落”,胖子被贴上了更多糟糕的标签。这些最终形成了当下人们对大码人群的刻板印象。
而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现代时尚和广告业更是直接塑造了“完美身材”的形象。
在电影里,它大概就是艾克森代表的减肥机构。从电影一开始就出现的商业广告,到被贴到机构墙壁上的传单,比例美好、身材纤瘦、有着薄薄肌肉的模特形象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