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想写《白毛女》这么经典同时又这么“古老”的电影了呢?
近年来,网络上突然刮起一阵“平反”风,像什么“我本善良周扒皮”和“不近女色戴老板”之类的文章频繁出现,而且你跟写这些文章的人还没法讲理,人家的护身法宝是“你又没经历过那段历史,怎么知道我说的不对”,说的好像TA和戴老板很熟一样。
笔者怕再不写一写,哪天再蹦出个“慈悲为怀黄世仁”的文章来就不好看了。
一、电影《白毛女》的拍摄背景和人物原型
关于“白毛女”的由来,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说法,说四川宜宾的罗昌秀就是“白毛女”的原型。
实际上罗昌秀确实是受到地主欺压跑到深山里,头发全白了。但是她是在1956年被民兵发现并救了出来,只能说她的遭遇和“白毛女”类似但肯定不可能是原型。
“白毛女”的故事原型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晋察冀边区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传说,其故事和我们看到的电影和歌剧《白毛女》大体上是一样的,由当时的《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从农民口中采集到并写成了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
1945年,《白毛仙姑》在贺敬之、丁毅等人重新改编后创作出了歌剧《白毛女》,随后这个歌剧迅速在各根据地上演,成为最有名的革命歌剧之一。
1950年,电影《白毛女》的拍摄计划确定,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担纲,导演由王滨和水华担任。
由于歌剧和电影不同,因此剧本还要修改,导演王滨和水华没有农村生活经验,因此他们请来了河北农村长大的杨润身担纲编剧。
杨润身出身贫农,父亲和杨白劳一样辛苦,也欠地主的债,杨润身就将自己父亲的身影投射到了杨白劳身上,比如杨白劳这个拄着镰刀扶腰的动作就来自于杨润身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