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音乐带你走进音乐殿堂,了解音乐起源,成就你的音乐梦想;
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初,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向隅、陈紫、刘炽等人作曲,同年4月首演于延安。后加修改。1951年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剧中通过各个不同人物(杨白劳、喜儿、黄世仁等)的关系,深刻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中的阶级矛盾与斗争。歌剧以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式”的民间“白毛仙姑”的故事做情节底本,并使之上升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高度。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
1.对剧中人物形象有具体细致的刻画,并以音乐很好地传达了人物性格,对正面与反面人物以音乐作了本质区别,对不同人物、不同时段、不同心理状态作了细致的描述,且避免了简单化、脸谱化的表达,从而揭示出角色的特殊性。
2.在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发展上,有较高的成就。该歌剧不仅吸取了民歌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还广泛吸取戏曲、说唱等音调及发展手法,并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与利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如喜儿的主导主题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基础,在剧中不同时段,为喜儿性格发展而写出了《北风吹》《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进他家门几个月》等甜美、惆怅、愤恨等情绪的不同声腔;当喜儿被黄世仁侮辱悲愤欲绝时,唱腔采用近似秦腔的音调;而在喜儿逃出地主家,其音乐取用河北梆子的发展手法,反应喜儿性格的剧烈变化。
3.在歌剧中采用许多西洋歌剧齐唱、重唱与合唱的手法,为创造中国新歌剧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拘泥于西洋歌剧,创造了同整部新剧音乐分格相协调的音乐风格;
4.在乐队伴奏上也成功地运用了管弦乐队来为民族音调的歌剧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剧情发展,做了大量的铺垫,并丰富了歌剧的音乐。
然而,歌剧《白毛女》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缺少不断揭示主要人物内心活动的篇幅较大的咏叹调、乐队伴奏的和声、复调、配器的丰富性有必要深化等问题;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成熟,他为中国民族歌剧怎样适应中国人审美习惯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对借鉴西方歌剧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内容方面,为其他歌剧作了典型各成功范例,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白毛女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