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余华是我国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作品先后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出版,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其中,最震撼人心的作品当属《活着》。余华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他依然没有抱怨的活着。深受触动的余华塑造了福贵,创作了《活着》。
余华将作品的时代背景设定在我国最动荡的50年间,讲述了徐福贵从地主阔少到一穷二白,不断经历苦难,仍然乐观生活的故事。表达的是人承受苦难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除此之外,我们通过作品也窥探出了旧时代女性的悲哀和愚昧。
02
福贵出生于地主家庭,家有百亩良田,自小养尊处优,连上私塾都要家里的雇工背着去,目无尊长,不务正业。
家珍出生于富贵之家,父亲是米行老板兼城里的商会会长,容貌出众,温柔贤淑。
福贵第一次遇见家珍,是在家珍上夜校的路上,福贵被家珍美丽的外表,苗条的身材所吸引,回到家里就坚持要母亲找媒人去提亲。
那家珍的父母又是怎么替家珍打算的呢?
作品中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按照当时的婚恋观来看,女方父母多会从男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衡量这段婚姻的合理性。
按照旧式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米行老板的千金嫁给地主家的少爷,自然是般配的。毕竟女儿以后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生活有充足的物质做保障。所以,家珍的结婚动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福贵的结婚动机是贪恋美貌,两个人之间并无感情基础。
婚后不久,福贵就对家珍失了新鲜感和兴趣。想来,得不到的最让人心痒,到手的却不懂得珍惜。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还是太过脆弱,抵挡不了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力。
福贵吃喝嫖赌的事情,家珍心知肚明,却选择逆来顺受;怀着八个月的身孕被福贵打耳光,她心里也没有怨恨;福贵败光家产,家珍被父亲接回娘家,在生下有庆之后,仍然坚持回到福贵身边;在患软骨病以后,害怕拖累家人,坚持种田挣工分,任劳任怨。在儿子和女儿先后死去后,家珍劳苦的一生也走向了终点。
03
有人问,家珍对福贵不离不弃,是因为愚昧,还是因为爱情?
我很想说是因为爱情,可是我找不到爱的痕迹,我看到的只是旧时代女性在婚姻里的无奈和悲哀。
家珍是旧时代女性的缩影,在她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家珍。她们深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婚姻观的毒害,把嫁人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把男人当作自己的天,完全依附于男人,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不论遭到何种对待,始终在婚姻里坚守。这是一种盲目的、不加分辨的坚守,是女性的悲哀,也是旧时代的悲哀,因为没有哪个人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而生存。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不再把婚姻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人同样占有半边天,可以和男人一样担任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在职场中绽放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结婚伴侣的选择上,女人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现代社会的婚姻多是自由恋爱的产物,男女双方会在彼此了解,综合考虑双方的脾气性情、三观、业余爱好、受教育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的基础之上做出选择,大大降低了不幸婚姻的概率。这是女性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婚姻幸福与否不能单纯地以“从一而终”作为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在婚姻生活里对爱的体验和感受。一段不幸婚姻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段幸福旅程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