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每天都在读书、思考、码字,信息不断进进出出、整合*,感觉整个脑子像是个完全熟透的甜瓜,一碰都要裂开。于是周末果断放松,微信读书上挑了套小说《簪中录》来读
——据说已改编为电视剧《青簪行》,由杨紫、吴亦凡等主演,2021年就要上映。
这套小说是悬疑推理 古风爱情题材,原著共四本,微信读书上显示总共3584页,熬了两天不眠不休地看完,结果就是……尼玛比平常更累啊,三千多页,看得我头昏脑涨,脚步虚浮,周一踉踉跄跄来上班……
没办法,谁让我选的是悬疑推理小说呢,这种题材的小说从来都是大坑——不一口气读完,心里堵死;一口气读完,脑子累死。左右都是个死,还是一口气读完吧,好歹死得明白。
整套小说讲得是天才少女黄梓瑕侦探破案的故事,情节紧凑,细节严谨,布局引人入胜;当然,破案之余也没有忘记搞搞爱情:
女主黄梓瑕陷在世家子弟王蕴之与夔王李舒白之间左右为难:
一边是家族早早选定的未婚夫——青年才俊,前途光明,儒雅又痴情;一边是她在逃亡途中自主选择的爱人——两人同生死共患难,心意相通、互为臂膀;
当婚姻与个人前程、家族荣誉、朝中局势等纠缠在一起时,黄梓瑕对于未来夫婿的选择,就不能只以爱情为凭据——她必须得寻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否则,她失去的不仅是爱情,还有爱人和自己的性命。
而在扑朔迷离的案情中,黄梓瑕渐渐发现了一个更为可怕的真相——所有人背后悬挂着一张看不见的大网,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发生下当下的命案,更是命案的背后,主谋者几十年来的布局与野心。
一个小小的女子,仅凭着天才的推理智慧与无畏的勇气,真的能突破眼前的种种阻碍,探寻到迷局最后的真相吗?
如果这个真相,正是掌权者讳莫如深、极力掩饰的内容,她又能否做到在挖掘真相的同时,保存自身?
悬疑推理类小说最让人欲罢不能的一点,是在真相没有揭露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作案者的真正动机——过程可以推导,手法可以重演,痕迹可以复原,一切都有逻辑和科学可以遵循——唯有动机不是,爱与恨从来都是个人的选择,所有的公理和常识都指导不了人心。
这也是为什么真相大白时总会有人为犯罪者叹惋——
从出生时的清清白白、天真无邪,到如今的双手鲜血、满心罪恶,他都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成为如今的这个样子?人这一生会有无数的岔路口,为什么这个人会如此偏执,每走一步,都是离罪恶更近一步?
偏执的爱注定不会结出善果,这是我看完全书之后最大的感慨。不管这份偏执的原因是什么——本性的执拗,命运的无情,时代的碾压——这都不是理由。
生而为人,我们最高贵的地方在于,不论经历了什么,我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的内心——善恶是非,皆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2.
女主黄梓瑕所有故事的开始,在于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灭门惨案——她一家老小,只因喝了她亲手端过来的羊肉羹,全都毒发身亡。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黄梓瑕:
汤羹是她端来的,中间没有假手任何人;所有的食物中,只有她亲自端来的羹有毒,其他任何地方无毒;仵作验尸的结果证实,正是由于羹里的砒霜导致了黄家人的死亡……
女主被即刻下狱,所有人都在骂着这个狠毒的女人——怎么可以因为不满意家人安排的婚事,就毒*全家人呢?
而她芳心暗许的禹宣,第二天就像向官府出示了重要证据——在一封女主给禹宣的情书中,女主清清楚楚地写着:
自己正在考虑,如果父母继续逼婚,她有没有勇气像某某投毒案那样,选择毒死全家……
女主百口莫辩,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侥幸逃脱监狱,只身前往京城。她决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查清到底是谁,要将她陷入如此万劫不复之地。
破案的过程当然惊心动魄,这里不再剧透,但随着层层谜底被揭开,真相比冤屈更让她难以接受——凶手居然就是她芳心暗许的恋人、她父母的义子禹宣——当年禹宣是路边的一个乞儿,正是梓瑕的父母好心收养、精心栽培,禹宣才得以长大成才……
所以,在爱情与亲情的双重加持下,禹宣怎么可能是凶手?动机呢?他的动机是什么?
故事继续往下发展,失落的真相渐渐凑成了一个圆环——天才少女黄梓瑕之所以被称为天才,是因为她十二岁就帮父亲(当时的地方郡守)破了一起命案:
一个年轻媳妇上吊身亡,现场证据和验尸结果都显示是自*,死者的丈夫在一边悲痛不能自已。
正当黄郡守宣布要结案时,小梓瑕提出疑问:
人之将死,心如死灰,可是哪个心如死灰的人,会在自*前还去首饰店定制银钗,且只是定制了样式,银钗还没有拿到手?
众人皆惊。重新查验的结果是,凶手居然是死者的丈夫——丈夫疑心媳妇与他人勾结私通,争吵之中两人大打出手,结果丈夫错手将对方掐死,惊恐之下,又伪造了自*现场。
最终,凶手被判死刑,很快问斩;凶手的寡母因为承受不住打击,随即西去;留下尚未成年的幼子,无人照拂,沦为乞儿,悲惨度日。
而这个乞儿,就是后来被梓瑕父母收养的禹宣。
只是,禹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梓瑕和她的父亲就是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凶手”;
后来阴差阳错得知真相,内心更是纠结——此时梓瑕已与他倾心相爱。
接下来的故事要如何发展?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思路,虽然当初是梓瑕看出了案件真相、黄郡守宣判了禹宣大哥死刑,可是究其根本,是禹宣大哥自己性情暴躁、犯下人命——倘若他不是双手沾满鲜血,好端端的,谁会想要害他性命?
可是在禹宣这里逻辑完全不是这样,他偏执地认为,如果当年不是梓瑕多事,如果嫂嫂的死可以被认定为自*,那么他的母亲和哥哥还会健在,家也不会散,自己更不会沦为乞儿,孤苦这么多年。
所以,他利用送给梓瑕的双鱼玉镯布下了此局:
毒药藏在玉镯镂空的间隙中,梓瑕端汤上桌、给大家一一分食,热气熏蒸之下,毒药必会落入羹中,届时所有喝汤的人都会中毒死去,包括梓瑕自己——禹宣想要黄家人全部去死,而后自己殉情。
只是没想到,那天梓瑕因为不喜欢羊肉羹的气味,只喝了一点,侥幸逃过了此劫。
偏执的人啊,他所谓的“信念”其实不过是自己的一点点“执念”:
因为对于命运的愤怒,对于过往凄苦的不满,对于理想中完美人生的不甘,他把自己死死钉在当年那宗惨案上,他不放过自己,亦不放过别人。
佛家说,世人最大的痛苦,是“我执”与“无明”,既看不透事情的真相,又死守着那一点点执念。而被“我执”与“无明”困住的人生,结果一定是悲剧——偏执的人,注定不会幸福。
3.
虽然出场悲催,还好结局还算圆满:
女主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最终还是洗刷了冤屈,与相爱的李舒白走在一起,两人朝堂隐退,从此青山绿水,后会无期。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呢——年龄越大,越喜欢俗气热闹的花好月圆;而年轻时总想着要深刻,要通透,要探寻世间一切真理、看遍所有悲欢离合;现在只觉得,这种“执念”根本没有必要——
命运早写好剧本,未来会自动向我们走来。
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活在当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诚心正意,修身齐家——当然如果命运再眷顾一把,也可以尝试一下治国平天下。
只不过,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内心的“正念”——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父亲最经常叮嘱她的一句话便是:“正直持守,则外邪不能入侵。”
而这份“正念”,不仅是是《簪中录》中天才少女黄梓瑕破案时面对层层迷雾的底气,也是每次我读悬疑侦探类小说时的最大感慨:
举头三尺有神明,虽然世间因果的法则肉眼不可看见,但它却比微尘更为细密并主宰着一切;
所以,你以为命运无常,其实命运早就被神明依据因果法则写好了剧本,只是我们自己忘记了太多过往而已~
你是怎样看待禹宣的执念呢?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什么是你一直无法忘怀又无法放弃的想法呢?欢迎私信,能听到你的故事,是我的荣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