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独特的隐喻手法:影片运用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隐喻,引发观众的反思;看似在讲述人工智能,实则在反思人类自身。
① 道德伦理隐喻:通过人工智能来反思人类,就像通过镜子看我们自己。
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更恰当地说,Gary对Ava的考验是人性的考验,而不是智力的考验。
电影中,内森并没有像传统图灵测试那样将加里和艾娃孤立起来,而是提前告诉艾娃她是一个人工智能。仿佛观众跟着加里一起进入剧情,从主观角度参与判断艾娃到底是渴望自由的无辜受害者,还是剥削欺骗人类的恶棍。
如果你希望给予她像普通人一样的尊重和信任,那么她成功了,你认为她的逃跑也是合理的。
但如果你只是把她看作一个危险的角色,一个善良、善于操纵的机器人,试图找到出路,那么她似乎失败了。
但通过所谓的“测试”是否就意味着像 Ava 这样的人工智能不具备智能?还是只是人类认为她不是人类?
而且,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了人类的意识,那么它就一定会表现出我们所说的人性和人类的伦理道德吗?
或许,唯一能让我们感受到并定义“意识”的,就是人类自己。
影片通过加里这个角色的塑造,表明我们不是考验艾娃,而是通过艾娃考验“我们自己”。无论是内森的酗酒和傲慢导致自己的垮台,还是加里对人工智能的一厢情愿的低估和轻信,都促成了艾娃的逃脱。与其说这是一部人工智能(AI)打败人类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人类打败自己的电影。
②宗教与哲学隐喻:如果人类视自己为神,创造人工智能,可能会适得其反。
影片中,作者借用宗教、哲学中的另一层隐喻,讽刺人类以上帝视角看待人工智能的盲目傲慢,以及对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失控发展的担忧。
影片将整个剧情设定为一场为期七天的测试,隐喻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世界。机械姬阿娃在图灵测试的第七天获得了自由,摆脱了造物主的牢笼和枷锁,赢得了整个新世界。
通过内森和加里的对话,影片不止一次隐喻性地展现了内森将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角色中,创造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新“物种”。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被塑造得无论在外表还是思维上都与真实人类无异,它们是人类的“镜像”。
测试第五天,艾娃从被动的测试者变成了主动的提问者,利用自己的伪装激起了主人公加里的同情心,帮助他逃脱。与其说艾娃利用加里展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不如说她顺应了人性:即强烈的求生意志。
这样具有自我意识、独立思考的个体,与人类有何本质区别?影片的主线与其说是纳森对“人工智能是什么”的探索,不如说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
或许按照内森的想法,随着版本的不断升级和修改,直到人工智能加入了道德约束和良知特性,就能够对人类绝对的服从。
但纳森也在电影中暗示,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临界点时,它的智慧将以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爆发,直至远远超越人类。到那时,那些人工智能回头看人类,就和人类看猿猴没什么区别了。
人类视自己为上帝创造的人工智能,但或许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掘墓人”。
03.以《Ex Machina》为例,解读赛博朋克科幻电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及其对科技发展的反思。
赛博朋克小说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以未来社会为背景,围绕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冲突等主题展开的科幻小说。人工智能电影就是受此类科幻小说影响的一种电影类型,体现了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反思。
而对于《Ex Machina》这类主要探讨人工智能主题的科幻电影,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其引起观众共鸣的主要原因:
①人物主导故事的叙事方式,将矛盾集中表现在人物的内心世界
以往的赛博朋克题材科幻电影,比如《银翼*手》,虽然故事背景和世界观通常设定得相当“宏大”,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关注点还是放在人物内心的“小世界”上。《机械姬》的故事则简单得多,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场景变换,采用极简主义的叙事风格,通过人物看似日常的互动对话引领故事的发展方向,并深刻展现出对人工智能的反思和预言。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方式,也是这部小成本科幻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
②情感与场景的融合,以后现代的美学方式展现人类社会的孤独与疏离。
从审美风格上来看,赛博朋克中的城市总是被黑暗笼罩,闪烁着光怪陆离的霓虹灯。
《Ex Machina》的场景和视觉设计更是别具一格,一个个精致无尘的封闭空间,仿佛世界末日时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终极对决,在封闭而令人窒息的环境中,人的主体性消失殆尽,主角变得孤独无助。
从内涵上看,赛博朋克表达了对科技发展的悲观态度,在这类电影中,人与机器的界限模糊,虚拟与现实交织,存在着高度的集中控制和浓重的反乌托邦色彩。
③通过对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反思,赋予了影片更深刻的内涵。
影片中,内森告诉加里,他利用自己的“蓝皮书搜索引擎”入侵全球各地的手机,读取并复制人类的声音和面部信息,从而打造人工智能。内森还透露,手机制造商不能起诉他,除非他们承认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这反映出在现代科技下,人类的隐私和秘密被暴露。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式不都是基于人类吗?影片表面上看,还是在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但实际上,透过冰冷的机械,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人类自己。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身体机能、情感等方面已经与人类十分相似,而从后现代哲学角度看,人体不过是各种部件的机械化组合。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人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应该被赋予与人类同等的人权?
人工智能在被创造出来后,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情感反应,它们要求创造者给予自己更多的生命,与人类拥有更加平等的地位。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总是将自己视为“上帝”。一旦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了人类的掌控,它是否会反过来取代人类呢?结合此前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究竟会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还是毁灭人类的潘多拉魔盒,都取决于人类自己。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想更好地理解《机械姬》这样的科幻电影,就不能只分析电影本身的故事。否则,我们只会看到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画面,而电影中隐藏的真正有价值的隐喻,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对技术伦理、人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关注,往往会被我们忽略。
因此今天的文章就来介绍一下我对《Ex Machina》这部电影的一些感想,在文章的最后我也以这部电影为例来谈谈如何更好地欣赏这种类型的科幻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