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奇葩说》中傅首尔所说的那样,若某一天世上再也没有人关心你,但你难过时还会知道天上的云在为你落泪,你沮丧时还会知道路边的花在为你加油。
童话并不是为了作为谎言而存在的,它是给予现实灵魂的一种救赎,当生活给你展现一张苦涩的脸时,起码心中还能留住那颗童话给你的“水果糖”。
在大人的价值观里,这些东西看起来可能是无用主义,但这却是滋养孩子内心力量的重要来源。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成为这样一个小天使的资格,也不应该过早剧透孩子的成长。
就连著名的希拉里·克林顿也曾说过:我年少时常常被一种巨大的忧郁笼罩,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简直糟糕透顶,是《小公主》中的女孩萨拉给了我冲出阴影的勇气。
童话本身是一个载体,其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所要传达的道理是真实存在的。
02担心孩子沉溺于童话故事中,是种不必要的担忧
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曾指出,孩子7岁后就会进入具体运思期,尽管他们还是不会抽象地思考某一个问题,但对待具体的事物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和批判思考能力。
也就是说,3~6岁的孩子,也许还曾热切期盼着童话中的世界,但一旦进入7岁这个年龄段,也会自然而然地怀疑圣诞老人、灰姑娘是否真实存在。
这个认知发展过程是正常的,家长如果过早打破,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安全感、想象力和相信美好的能力。
孩子每时每刻都是在成长的,家长不能以静态的角度看待问题。
就像有的孩子之前还喜欢坐游乐园里的旋转木马,突然有一天回到家,家长提出要带他去游乐园做旋转木马的想法后,孩子会回一句“坐旋转木马多幼稚啊!”
你看,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东西都是有有效期的,童话也是如此。
不必担忧孩子会一直沉迷在童话世界的美好里,从而被现实击打得体无完肤,因为他们的成长是具有阶段性的,不会一直都毫不犹豫地相信童话,但童话故事曾经带给他的那些美好和盼望却会一直存在。
与其把精力花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倒不如想想我们应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去跟孩子对话童话,又应该如何挖掘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处事方式和性格特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