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篇即是殷寿从英雄向暴君转变的开始。
冀北侯苏护叛乱,宣称“永不朝商”,殷寿率质子营平叛,苏护血战不敌,女儿妲己自尽。
战斗中,殷寿鲜血意外滴入轩辕坟,解开千年狐妖封印,狐妖借妲己尸首还魂。
狐妖发现殷寿早已不甘屈居于无能的太子之下,暗藏更大的野心。为报殷寿解困之恩,狐妖施法助殷寿弑父*兄,登上王位。
结果因为得位不正,纣王引发天谴。为镇压天下不满,纣王急召四方伯侯进京,有意*鸡儆猴。
与此同时,仙人姜子牙奉师尊命,持封神榜下凡,欲择一明主赠与封神榜,结束天谴。
于是,在朝歌,几路人马相见,一场父子相残、仙魔混战的大乱局就此展开。
乱局中,姬发逐渐发现,纣王英雄的假面下潜藏着可怕的残暴不仁,在试图唤醒和拯救失败后,他选择叛出朝歌,返回西岐。
这是《封神演义》前二十一回的内容,从“纣王女娲宫进香”到“文王夸官逃五关”,正是整个封神故事的缘起。
当然,其中为了简化,删去了姜子牙火烧琵琶精,妲己献酷刑等经典情节,同时提前了姬发的出场,让他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故事的中心。
但改编并不突兀,从“义军反商”改为“父仇者联盟”之后,剧情反而比原著更加丝滑几分。
不知要翻烂多少本《封神演义》,才能一针见血地提炼出最具封神特色的戏剧冲突——“父与子”的对峙关系。
在任何一本其他古典小说中,你都很难找到这么多父子之间血腥残酷的幻想样本:
纣王听信妲己谗言,千里追*亲生儿子。
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
西伯侯姬昌占卜得知长子伯邑考被纣王所害制成肉饼,强忍悲痛连食数枚。
如果说,西方的集体潜意识里总是藏着“弑父情结”,那么纲常与孝道统治的中国古代,则始终弥漫着“子女的自虐情结”。
通过自虐式的奉献与报恩,子女确证自己的价值,并由此获得快感。
比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二口号,这无疑是能触动更多中国人内心的隐痛。
而《封神》电影直接把这种“父子对峙”来了次全方位无死角升级。
纣王殷寿,父权PUA大师,全剧“总爹”。
对麾下质子,他假做温情地自称父亲,利用质子的孺慕之情控制他们,让他们远离生父,成为王室的工具。
但同时他对自己的父亲同样抱有期待,渴望被父亲重视,当发现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像兄长太子一样博得父亲的宠爱,他立刻选择弑父。
对亲生儿子殷郊,他有父爱,但有限的父爱在自己弑父后逐渐转为无尽的猜疑。
而纣王之子殷郊,则是自虐式好大儿典范。
对父亲满腔孺慕,甚至提出甘愿顶替父亲自焚以消除天谴,殊不知“试图顶替天子”的行为已经犯了父亲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