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不只要有“史”,还要有“诗”。
“史”就是历史感,不论真实还是架空,都要能提供足够的细节丰度,让人相信这个世界真实存在。
而“诗”则是诗性,一种指向悲壮和崇高的美学体验,通常来自英雄主角与宿命的对抗。
但大多数国产史诗电影只能做到前者,却忽略了更加重要的后者。
这也难怪,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史诗”。
钱钟书、胡适和鲁迅都曾不约而同的感叹过,西方诗歌的发展是从史诗到戏剧诗再到抒情诗,而中国则是抒情诗一步到位,从来没有史诗。
史诗的诗性来自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延伸,这一点中国人很难顺畅理解。
但没有过,不代表不想有,正如梁启超所说:“写史意味着建构一种宏大叙事,以支撑当时与民族建构或国家建造有关的各种方案。”
一部优秀的史诗,能够创造一种集体记忆,在幻想中塑造一段所有人共同认可的“历史”。
上古本无信史,但在各种神话传说的加持下,华夏子孙都相信炎黄大战、神农尝百草。
这就像某种幻想领域的填海造陆,一旦成功,不亚于民族文化的开疆拓土。
这几年,吃够了教训,恐怕已经很少有观众在期待国产电影史诗了。
所以当导演乌尔善说《封神》要做“中国自己的神话史诗”的时候,大家也就当一乐。
结果,《封神》这回好像真的成了。
不仅做到了足够可信的细节丰度,而且拿捏住了“诗性”的内核。
改编后,《封神》脱离《封神演义》神魔大乱斗的主线,把视角重新聚焦回“人”的身上。
通过不同维度的“父子对峙”消解神魔的疏离感,并在悲剧式的宿命里展现人性的崇高。
我愿称之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史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