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是她总在满足别人的需要,“懒”是她放弃了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钟晓芹。
而这两面是高度统一的。
顾佳对她有一个评语:你这个人没有什么主见,总是别人认为是什么,你就当做是好的。
而这就是钟晓芹人生最大的问题。
现实中,这样的人也不少见。
从原生家庭开始,他们就处于依附于他人的位置,总是听命他人行事。成年后,从依靠父母,转而变成依靠另一半,又继续了这种生活方式。心理学上称之为“依赖性人格”。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弱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对他们而言,人生成长的第一任务就是学会怎样独立。
二、钟晓芹走出婚姻,写好了“成长”的前半篇文章我原以为,钟晓芹的人物走向就是讲她是怎么从依赖走向独立的,特别是她选择离婚之际,包括我在内,全网观众都发自真心地为她能够走出这病态的婚姻而高兴。
可以说,她走出婚姻的过程还是很有看点的:
我们先说说,她是怎么想到要独立的。
这还是和她在婚姻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自己不被尊重,整个婚姻过得贫乏无味有关。
首当其冲的是关于生孩子这件事情。
她意外有了孩子,想着别的人有了孩子也生了下来,包括自己的好闺蜜顾佳,有了孩子家庭氛围也比较欢快,出于想要改变家庭氛围的考虑,她想把孩子生下来,这也是她第一次想要反抗丈夫的重大控制。
因为要这个孩子,她甚至放弃了可以升职的机会,这是她认为的三十岁的“转捩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陈屿却百般阻挠,总是不情不愿。她很明显地感受到对方并不想和自己生这个孩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孩子没了。
因为孩子没了,让她发现他们两个人之间存在的问题。
比如说陈屿,面对腹中胎儿和鱼缸中的鱼,两个“活物”,他对失去的孩子没有流露情感,可却因岳母把金鱼弄死了大发脾气。虽然陈屿事后表示,自己也很难过,但是他无法解释为何对这两者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反差。
又比如,自己因为没有了孩子,天天晚上失眠,每天晚上要带着耳塞睡觉,丈夫却无动于衷。
又比如,30岁生日那天,陈屿表示在婚姻生活中,自己就是想求得轻松和省心,选择她结婚是因为她善解人意,她的家庭也比较简单。那句“都想避风,谁来做港”可堪经典之问。
发现陈屿的“靠不住”,是让她下定决心离婚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个人认为,离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试图摆脱父母对自己控制的尝试。
在这段婚姻中,钟晓芹父母扮演的分量是相当大的:
不仅是她妈妈隔三差五就到他们家做家务,扮演着家庭实际女主人的角色。甚至她之所以会结婚,也是妈妈告诉她,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