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崇祯二年发生的事情,虽然之后袁崇焕带兵解了京师之围困,但也被大明的君臣一致认为是首罪。甚至袁崇焕还被怀疑是后金的奸细,加上擅*毛文龙,崇祯一怒之下,直接对其处以极刑。行刑当日,围观的百姓很多,都很痛恨袁崇焕,比对魏忠贤的恨还要深。
《明史》称之为后金的反间计,清朝的统治阶级将袁崇焕定性为大明的忠臣,是崇祯帝昏庸才错*了。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反着来,认为袁崇焕就是后金的奸细,崇祯*得好。
假如袁崇焕是忠臣,袁承志显然就是没有继承其意志,继续效忠大明,袁承志就是不忠不义之辈了。反过来,如果袁崇焕是后金的奸细,给儿子取这个名字,很显然是希望儿子替后金效命,做一个汉奸。这显然是矛盾的,但根据《碧血剑》书中的设定,金庸先生认为袁崇焕是大明的忠臣,所以“承志”最可能的意思就是前者,也就是希望儿子挽救大明。
如此一来,袁承志的身世导致其报国仇家恨的动机变得复杂了,显得有些诡谲,少了不少《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那种快意恩仇的气氛。
时代背景复杂《碧血剑》跟《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这三部小说有相通的地方,就是时代背景很强烈。
《天龙八部》主要势力是宋辽两大阵营,《射雕英雄传》是宋、金、元三大阵营,《倚天屠龙记》则是蒙古跟汉人两大阵营,他们都有一个通性就是汉人立场,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而《碧血剑》发生的明末有大明、农民起义军以及后金三大阵营,站在大明与农民起义军立场的占绝大多数,势同水火而且数量基本持平,所以粉丝接受度优势显然不如前三者。
袁崇焕是夹在大明与后金阵营的人,袁承志是站在农民起义军对付大明阵营的人,裙带关系导致二者存在一定矛盾,会让不少读者对袁承志的好感度下降不少。换言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读者会不喜欢袁承志这个角色。
袁承志是利用江湖的力量反抗明朝暴政的,但是金庸先生后续的作品中的“正派”江湖人士的立场却是“反清复明”,二者也存在一定立场冲突,这导致了不少金庸先生的武侠铁粉天然地对袁承志这个角色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