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这儿不难发现,唱ost一方面确实能为歌手的事业助力,但另一方面因为剧>歌,这些歌手大多也会被边缘化,乃至彻底沦为背景声。
在给我们创造了这些美好的记忆后,她们多数的命运是被彻底遗忘。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阿桑这个名字,这位台湾女歌手曾以两首ost声震华语乐坛,一首是“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的《叶子》,另一首是《仙剑》的插曲《一直很安静》。
阿桑沙哑忧郁的声线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轻柔的吟唱之中,往往有种带听众于暗河中漂泊的寂寥意境。
一直很安静 - 仙剑三,阿桑
2009年,阿桑因罹患癌症去世,在乐坛仅仅逗留了6年便匆匆离去。
但如果她有机会多留下一些作品,如今会有人记得她吗?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卡夫卡写过一个荒诞的短篇叫《饥饿艺术家》,说有一位艺术家以表演绝食维生,吸引许多观众围观。但演出经理规定他每次只能表演40天——倒不是为他健康考虑,而是因为经过测算,这是观众对表演兴趣消退、营业额开始下降的极限时长。
艺术家对此一直很愤怒,因为他自知完全可以饿更久,达到更高水平。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艺术工作者的隐喻——
大众与资本只在乎他们认定的“艺术”,至于艺术家到底有多大能耐,有什么别的花活儿,人们是没精力去关注的。
就像有的歌手一生只被要求唱一首成名曲,这就是其有价值的“40天”,其余的努力都是浪费。
这当然已是一种眷顾,但对于有心气的歌者而言,也是一种无奈的命运之重。
多年后,梁心颐还在《下雨天》
在卡夫卡小说的结尾,那位艺术家逐渐过气,被遗忘在马戏团的一个笼子里。在那里,他独自完成了一场最满意、久得数不清日子的饥饿表演。这是他追求的艺术极致,可观众早把他当成了历史。
被永久封存在记忆里,是一种最幸运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