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静夜思》,想必是家喻户晓了,如今流传的版本,是明代的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在宋代的版本,《静夜思》是这般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唐诗用字讲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字之差,整体格局韵味全变,你认为是明代的版本好,还是宋代的版本好呢?
暂且放下这个问题不提。《静夜思》中,争议较大的一个字,是“床”字。这里的床,是不是睡觉所用的床?
马未都认为不是。马未都的观点,《静夜思》中的床,得解释为“胡床”,胡床在唐代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也被称为“马扎”、“交椅”,简而言之,就是现代的小板凳。
支持马未都观点的还解释道,唐朝的门窗小,而且贴着窗户纸,月光是不可能照进屋内的。也就是说李白搬小板凳室外赏月,思乡之情骤起,于是有感而发写了静夜思。
马未都认为《静夜思》中的“床”就是胡床,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呢?
答案是不对的,有专家对此就给出了反驳的理由。如下:
1、唐朝不仅仅有“胡床”,也有可以供人睡觉的大“床”。李白并不是分不清“胡床”与“床”,李白在《寄上吴王三首》中就写道“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有网友调侃:如果《静夜思》中是胡床,同时是在户外的话,那么月光就将整张胡床给照住了,李白大可写“胡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同时代的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就写道:“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陈子昂也在《秋园卧病呈晖上人》中写道:“图书纷满床,山水蔼盈室”,由此可以推断,唐朝有供人睡觉的大床。
3、李白在《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中写道:“坦腹东床下,由来志气疏”、在《平虏将军妻》中写道:“出解床前帐,行吟道上篇”、在《赋得盈盈楼上女》中写道:“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由此可见,唐朝的床,不仅仅能够躺下一个人,而且还有蚊帐,有被子。这类床与现代的床功能相似,绝不可能是马未都所言的胡床。
4、再来看看唐朝时期的窗子是否足够大,月光能不能通过窗子透入室内。有三首诗为证,韦应物在《答宾》中写道:“斜月才鉴帷,凝霜偏冷枕。”、田娥在《夜夜曲》中写道:“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见,唐朝时的窗子,是能够透过月光的,月光不仅仅能照到妆台,还能够照到床前,甚至能够照到枕头。
通过同时代诗人的印证,《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胡床。
《静夜思》是动静结合,诗歌描绘了李白的三个动作,整首诗描绘的场景应该如下:
1、月光透过窗户,照到了床前的地上,宛如结了一层霜般美丽。
2、李白被这束月光吸引,想目睹明月的光彩,于是踱步到了窗前,透过窗望向月亮。
3、那是一轮圆月,自然而然会让人联想到团团圆圆,更何况独在异乡为异客,借宿在扬州旅馆中,年仅二十六岁的李白。
李白想起了家乡,于是没有心情欣赏明月,开始低头思故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