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上映于1997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无人不晓。影片讲述了天才问题男孩威尔在一位社区心理教师桑恩的帮助下自我救赎的成长故事。这是一部堪称心理学典范影片,是一部治愈心灵的良药。
每一次观看都会对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肖恩,隐隐的心疼。为他失去的妻子,为他的深情,为他孤独豁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成为那些看不懂肖恩的人,被世俗的成就所迷惑,对真实越来越少触及。曾经不懂影中意,看懂已是影中人。
一、天才和蠢材,常人和病人,成功与失败:每个人都秉持着自己的一套固定逻辑,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 威尔的逻辑:
威尔智商过人,过目不忘。他从不怀疑自己的聪明、善学。虽博览群书,却仅限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戳穿所谓的“聪明人”,“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是他战胜世界的宣战。
在智商学历上,他桀骜不驯,藐视一切照本宣科的高学历。生活上,他零打散工、打架斗殴、酗酒偷窃,袭警拒捕多次进少年管教所,过的一塌糊涂。
威尔的生活逻辑在别人抛弃自己之前,选学会逃离。他用自己“天才成分”捍卫朋友的尊严,用自己“常人”的生活轨迹去说服朋友的亲密。
- 蓝勃教授的逻辑: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蓝勃教授,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学者,获得过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是名利双收的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代表着智商高于一切的成功界定。
蓝勃教授惜才如命,他可以清晰判断一个人的天赋,助其增长专业能力,并展翔于世界。他的逻辑就是,人分为天才和蠢材,天才就不能糟蹋天赋,他相信那是大部分人毕生所求。
- 心理医生的普遍逻辑:
蓝勃教授为威尔连续请了5位心理咨询师,想扫清天才青年的心理障碍。为了迅速达到目的,却忽视整个过程的精准和用心。
每一位大牌心理咨询师对待这样一个曾受到家庭虐待的天才青年,通常按照处理“病人”程序,毫无心灵交流,形式化的去对待威尔。
每一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经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在用这个思维模式,去理解这个世界。
1895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然而大部分人对于别人的评判,仅仅处于看见冰山一角的层面。
威尔和肖恩的第一次会面,如果多次观看细节,相信大家一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就是人们常常不自觉的对陌生人产生随意评判。
威尔看到肖恩办公室里放着成套历史和心理学书籍,觉得一般人都是买来做装饰用,虚伪的彰显学识而已。但几句交锋,肖恩轻而易举的能够举出书中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