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第三天,《姜子牙》单日票房被《我和我的家乡》反超。如今上映七天,票房达到12.9亿,猫眼专业版上,总预测票房在15亿上下徘徊。豆瓣评分7.0,也只能称之为中规中矩。
虽然成绩不算差,但考虑到其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封神宇宙”第二部,幕后团队几乎代表了当前国产动画的最高水准,和去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实在显得有些不如人意了。
《姜子牙》海报
问题出在哪里?
概念太多
影片前四十分钟,依次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概念,不下十个。如:九尾、玄鸟、狐族、猎狐人、怨魂、骨风铃、玩偶、姻缘神、黑花、幽都山、宿命锁、归墟、北海界、静虚宫等……
概念引入太多,即便对《封神演义》有所研究的人也难免头疼。对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更是容易摸不着头脑。一个旧概念还没能弄明白,又引入新概念,看似世界观庞大无匹,却只能起到走马观花的效果。
《姜子牙》九尾
更何况,概念与概念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其中还存在相关关系,譬如说:
玄鸟能起到什么作用?
几个界别分别由谁统治?
几个界别的主要居民有哪些种族?相互是什么关系?
割狐狸耳朵这一悬赏体系由谁设置?用意为何?
师尊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这些相互纠缠的逻辑关系倘若不厘清,观众就无法真正代入到故事背景中。反观去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开篇的世界观就极简单:混元珠裂为灵珠与魔丸,分别代表善恶。多余枝干则全部舍弃。观众看得懂,看得开心,自然就认同了。
反过来,概念植入太多,看懂都费劲,遑论认同影片想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打斗体系
影片一开篇,就提到九尾和幻术。两个概念都源自中国古籍,但将之在影视上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代表作如《火影忍者》。
许多日漫中,都有一个类似游戏中“魔法值”的概念作为标尺。《龙珠》中采用了“战斗力”这一直观数据量化体系;《奥特曼》中用胸口的灯表示能源的储量,灯越暗,体力越少;《火影忍者》中有查克拉,每一只尾兽实际上就是海量查克拉的具象体现,难用查克拉衡量的体术,也用“八门”做了限制。
《龙珠》
幻术在《火影忍者》中是近乎无敌的存在,但也须受查克拉储量所限。宇智波·鼬善用幻术,却因为身患重病,查克拉太少,不能频繁发动“月读”这一技能,使用前也只好掐准时机。
《龙珠》和《火影忍者》都是长篇连载,有充分空间对各种招式进行解释,但作者仍需设置标尺,既是为了让读者和观众注意力不失焦,也是为了让正反双方实力大致平衡,使故事发展不至于偏离主轴。
除漫画外,武侠和动作片也遵循此创作规律。金庸小说中先有“内力”做基础,再从其上用阴阳五行来细分;周星驰《功夫》中则同时使用了“内力”和“速度”两套标尺,铜钟聚拢声波也符合物理学规律;现实动作片中虽无内力概念,但具备“腿克拳法、柔术克腿、武器克拳脚、一寸长一寸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也符合一般常识,观众容易接受。
倘若打斗中不设标尺,不仅观众容易越看越困惑,对创作者也是折磨——因为对战斗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么引入道具,用特殊功能性代替直接暴力,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傀儡符(控制)、乾坤圈(约束)、万龙甲(防守)、山河社稷图(降维)等;要么进行逻辑推理,或利用人性弱点,如《火影忍者》中,奈良鹿丸这一角色在打斗中就不太囿于“查克拉”限制,而擅长找出对方破绽,设置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