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电影编剧,姜子牙电影的编剧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5-03-01 22:32:35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用万龙甲抵御天雷

但《姜子牙》中既没有标尺,导致各个角色实力评估混乱;道具上亦只有“打神鞭”等粗暴武器;打斗中也无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巧布局,几乎全是硬碰硬。九尾*人的招式,竟然是头撞加爪子挠,实在令人叹息。

人物关系

影片感情源自人物关系。一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票房大胜,在人物情感关系处理上,主要着墨的是亲情和友情。

《姜子牙》中存在两组主要人物关系,分别是姜子牙和小九,姜子牙和申公豹。

姜子牙和小九是中年男子和未成年少女的关系,这一关系风险太大,处理不好容易导致道德滑坡,因此影史中少有导演尝试。《这个*手不太冷》是罕有的经典,但到了结尾,编剧也只能把莱昂写死,否则感情继续发展下去,触到底线,观众就没办法接受了。

好在动画片的形式能将这一道德问题弱化,结尾小九进入归墟,又将关系做了终结。然而这终究不是常态,不同于亲情、友情一般来得普世,理解起来有门槛。

姜子牙和申公豹之间,则是经典的人物组合“没头脑和不高兴”,喜剧中常见。《功夫》《心花路放》《唐人街探案》等片都是如此设置。

姜子牙电影编剧,姜子牙电影的编剧(5)

《姜子牙》申公豹

友情的巩固,需要共同事件的考验,通俗点说就是“历事”。然而影片中,这种共同事件几乎找不出几场来。大多时候,都是姜子牙在前面跑,申公豹在后面追,追上了打一场。然后继续此循环。

申公豹牺牲前,眼前出现了一堆闪回画面。想必主创也意识到情感铺垫不够,不足以将牺牲行为说圆,于是试图找补回来,把申公豹对姜子牙的情感扭转为一种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不仅不合理,而且突兀。

“崇拜之情”想要立住,被崇拜对象必须是一个类似于“神”的角色,在能力或理想上超越周遭众人。牺牲者受了感召,主动选择为理想献祭,才算死得其所。姜子牙虽尊为武庙十哲之首,但在影片中,大多时候只是一个困惑无奈的普通中年男子形象,前史又只用寥寥几笔带过。无条件引来朋友崇拜,实在牵强。

因此影片中两段主要人物关系都难以令人共情,最动人部分竟然是四不相的死。幸好不少观众都养过狗。

姜子牙电影编剧,姜子牙电影的编剧(6)

《姜子牙》四不相海报

影片立意

影片推进到中段,提出了一个“救一人还是千万人”的哲学命题。这个命题虽然道德层面上无解,但好在浅显。无论怎么选,都能讨好一部分观众,并对主角放弃的另一半表示同情。

如果影片的立意仅仅落在此,倒也罢了。但编剧们显然有更多想法。影片结尾,狐妖血泪控诉一番后,姜子牙才发现,一切原来都出自师尊的阴谋——小人物终于意识到自身的棋子属性,这是典型的政治悲剧处理手法。

姜子牙电影编剧,姜子牙电影的编剧(7)

《姜子牙》师尊

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创作政治悲剧的传统。明清四大名著都是政治悲剧,讨论的都是个人努力在大势前的无用无助。《三国演义》是理想幻灭的无奈,《水浒传》是招安不成的悲哀,《红楼梦》是荣华消逝的叹息,《西游记》虽然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但佛门讨要红包一事,将神圣经文变得猥琐,实质也是一出悲剧。

香港及日韩电影也沿用此传统,表现形式多为黑帮片:警队领导为了升职,扶植一派,打压另一派。游戏玩到最后,卧底、小警察和小古惑仔们都发现自己成了牺牲品,倒霉得莫名其妙。

好莱坞则发明了另一套玩法。美国有枪支文化,子弹无眼,又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因此好莱坞总爱以正义主角枪*腐败上司为结局。这是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严肃政治片拍成爽片,代表作有《洛城机密》等。香港很快将此法学去,小人物们也开始持枪大*四方,压抑得以释放。

近些年,除韩国仍在坚持不懈外,各个影视大国的政治片都拍得愈发少了,内地也只出了陈可辛的《投名状》、路阳两部《绣春刀》等寥寥几部作品。

政治片好看的点在于:冲突不来自善恶,而来自观念的差异。游戏参与者没有傻子,只是基于立场、位置、世界观的不同,导致路线选择的不同。如《绣春刀Ⅱ修罗战场》中,陆文昭和丁白缨追随朱由检,立志扳倒魏忠贤,但意识到自己成了弃子后,也不觉意外,唯有慨叹造化弄人——毕竟,个人对抗大势,必输无疑,唯一悬念只是失去多少而已。

姜子牙电影编剧,姜子牙电影的编剧(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