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与艺术上的“狂想”听起来是完全矛盾的一组词。但这组矛盾的形容却恰好符合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的文学风格。他是美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小说奖和普利策戏剧奖两个奖项的作家。他三次捧起普利策桂冠,论作品的流传度和当时的影响力,是足以和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等人并称为美国四大戏剧作家的人物,但在近半个世纪里,随着其他剧作家成为经典,怀尔德则渐渐被人遗忘。
人们认为他作品里的思想太过于保守,价值观太过于陈旧,他用着一种古典主义的思维写作戏剧和小说。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当他的戏剧主题被批评为保守拙劣的时候,人们又因为怀尔德戏剧超前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无法接受,他在《我们的小镇》中让死者交谈说话的场面让一部分现场观众完全无法理解——但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种跨越时空与生死的表现方式如今已经习以为常。无拘无束的写作形式和古典传统的内在主题,这矛盾的二者共同构成了桑顿·怀尔德的文学创作,尽管怀尔德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创新型作家,但他被人们渐渐遗忘的那些作品却不断启发着美国后来的剧作家,他当时使用的诸多“反戏剧”和充满实验性的创作手法也为更多想要创新的作家们提供了指引与自信。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3月14日专题《桑顿·怀尔德:一本正经的艺术狂想》的B02-03版。
B01「主题」桑顿·怀尔德 一本正经的艺术狂想
B02-03「主题」桑顿·怀尔德 写出从未去过的地方
B04-05「主题」我们人类有谁看到过故事的结局呢
B06-B07「历史」作为边缘与中心的宋代四川
B08「文学」《803》:科技在文学中的表达,是否只有既定途径?
撰文|宫子
桑顿·怀尔德的作品中总是混合着奇幻的想象和古朴的生活,他可以让猛犸象和恐龙登上舞台,可以让死者在剧场里说话,也可以捕捉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欢喜,这些都让他的作品充满魅力。
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1897年4月17日—1975年1月27日),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喜用东方和古典戏剧的传统手法以及欧洲神秘剧的技巧。怀尔德是唯一一位以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双双获得普利策奖的作者。
间断的写作
桑顿·怀尔德的文学天赋和文学苦恼都在他童年的时候有所显现。1897年4月17日,桑顿·怀尔德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他本人是双胞胎之一,但只有他自己存活了下来),他的父亲阿莫斯·怀尔德是一名报纸编辑,后来则成为了一名外交官。阿莫斯·怀尔德担任外交官后,先后被美国政府指派为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后来由于公理会教徒的信仰问题,阿莫斯·怀尔德在美国啤酒厂要进驻中国时以道德伦理为由拒绝提供任何帮助,之后被迫辞去职务。受到父亲的工作影响,年幼的怀尔德和他的几个兄弟姐妹也都有着在中国上学的经历。怀尔德所就读的学校是位于山东烟台的芝罘学校,他一直在那里待到1912年,后来由于中国当时的局势越来越不稳定,以及父亲工作上的波动等原因才跟随家人回到了美国。
怀尔德在读书期间被美国的同学们视为一个不合群的怪胎,他总是一个人埋头写作,要么在教室的角落里要么就蜷缩在图书馆里,不过图书馆貌似要更理想一些,因为那里可以远离来自同学的嘲讽和羞辱。不过高中刚刚毕业,还没来得及继续在文学上深造的桑顿·怀尔德便被征召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没有上战场,主要在罗德岛的炮兵部队服役——相对不少其他有参战经历的作家们来说,炮兵这个兵种已经相对舒适很多。战争结束后,他继续进入耶鲁大学深造文学,先后在1920年取得了耶鲁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和1926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法国文学硕士学位。在前一年秋天,当怀尔德最终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时,他同时也写完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卡巴拉》。
这时,怀尔德在文学创作上还只是一个“专业的爱好者”。他在求学期间一直尝试着创作小说,但过程一直是断断续续。《卡巴拉》这部小说从1921年就开始创作,但其间不断有事情打断着怀尔德的写作。直到1925年,出版公司来联系怀尔德是否愿意出版文学作品的时候,《卡巴拉》仍旧是一部没写完的小说。在最后的一年里,怀尔德疯狂赶工,终于写完了这部作品。1926年,小说正式出版,怀尔德终于成为一名作家。虽然在此之前,他本科时期所写的几个独幕剧也在美国的一些小型实验剧场上演,但《卡巴拉》让怀尔德第一次收获了知名度。对这部小说,媒体们给出了铺天盖地的好评,在英美两国都收获了不少的销量,然后,摆在怀尔德面前的问题就来了——他想要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但他没有时间和足够的金钱。
怀尔德。
《圣路易斯雷大桥》的诞生
桑顿·怀尔德在写作之外还有一份教职工作,但这份工作严重占用了怀尔德的精力,他在1926年开始考虑专职从事写作,可是口袋里《卡巴拉》的版税又不足以支撑他专业写作。于是在这一年,怀尔德在文艺营找了一份教授写作阅读的工作,勉强让他拥有了一些额外收入。解决了这些现实问题后,桑顿·怀尔德开始着手写已经在脑子里琢磨很久的小说——《圣路易斯雷大桥》。
《圣路易斯雷大桥》是让桑顿·怀尔德成为美国全国性作家的作品,它在1928年出版后就斩获了普利策小说奖,给怀尔德带来了巨大声誉。今天,我们再回看这部小说,依旧不得不赞叹它在文学创作上闪耀的独特魅力。
首先,一个作家,是否有可能写出一个他从未涉足过的地方——这里所指的不是脑海中所想的从未涉足过的生活或命运,而是一个从未涉足过的具体地点。答案显而易见,这几乎不可能。不会有作家冒着风险去写一个自己完全没经历过的异国风情,如果他这么做了,那他的作品就几乎只能指向一点——他所创作的是一个寓言。我们依旧惊讶于卡夫卡所写的诸如《美国》《万里长城建造时》之类的作品,他仅凭驻足之地的观察便极为精准地窥测到了各种生活经验下的道德本质。《圣路易斯雷大桥》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当然它在道德本质的深入程度上比不了那些经典寓言作品,但它依旧用一种非常成功的写作形式去描述了很多对世界的思考。
《圣路易斯雷大桥》的故事发生在秘鲁。怀尔德此前从未去过此地,只是阅读了大量与拉丁美洲相关的文学历史书籍以及当地新闻。小说里吊桥的原型是秘鲁阿普里马克河上的一座吊索桥,这座吊桥建于1350年,直到1864年仍然使用,到了20世纪末,这座桥已经破旧不堪,但仍旧悬挂在当地的峡谷上空。在《圣路易斯雷大桥》中,怀尔德一开篇便讲述了一则事件,“1714年7月20日周五中午,全秘鲁最好的一座桥断了,五位旅者坠入桥下深谷”。
从桥上坠落的五人只是恰好在吊桥断裂的时刻行走在上面的五个人,但怀尔德的故事接下来走向了一个类似机械论式的哲学发问——这五个人为什么当时出现在上面,又为什么偏偏是这五个人在那个时刻掉下去?
小说里负责探究这个问题的人物是一个名叫朱帕尼的修士,他坚信这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有其目的。作为一名基督徒,朱帕尼眼中的目的指的是上帝的神圣意志。于是,他展开了对五个人生前经历的调查,在调查之初,他认为这五人的死亡并非意外,而是其中有些人坠落而死是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罪有应得,而另一些人的死亡则是善良之人被上帝召往了天国。如此,方能解释这起事故的发生。毕竟在修士心里,由上帝所主导、审判的世界里不可能出现无法解释的意外。“在朱帕尼修士看来,神学现在应该跻身于精确科学之列,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他目前缺的只是一个实验室……但圣路易斯雷大桥的倒塌,却完全是‘上帝的行动’。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实验室,让我们可以在纯粹的状态下,悄然揭示神意”。
朱帕尼调查的五个人中,包括看起来工于心计的女侯爵,也有正在寻找新生活的一位名叫伊斯特班的男子,还有金盆洗手的探险家皮奥等,起初看起来可以粗略地将这些人的人生划分为“好”和“坏”,但朱帕尼想要让神学尽可能精确无误,于是继续深入这些人的生活细节。他认为有必要从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中分析出其背后的精神本质——而上帝也凭此为人安排命运。结果随着调查的深入,朱帕尼发现完全无法按照简单的标准来给人性归类,看起来冷酷的人可能会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流露出真实的温情,看似随和大方的人却可能有着逼迫他人感恩的另一面。朱帕尼甚至使用了表格打分的方式,试图按照善良度、虔诚度、有用度来给人打分,但他发现这个办法完全无法适用于每个人所处的复杂情境。“朱帕尼修士发现,越是调查那些和当事人联系紧密的人,越是难以从中得到什么”。
《圣路易斯雷大桥》或许是桑顿·怀尔德最具生命力的一部作品。它所提供的道德寓言在今天仍旧适用——也可以视为是桑顿·怀尔德诸多被遗忘的作品中那被人们忘记了遗忘的作品。任何人在深入地洞察其生活后,都难以简单地使用“好”或“坏”来判断——人类的本质并非明晰,而是复杂莫测。今天的我们从大量的视频、调查新闻、深度报道等方面试图去剖析一个事件中的人,并试图找到足以盖棺定论的答案,但人性的答案,却永远不会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