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杭州校园里,初三女生张潇冉的《旧轨还乡》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千万人心中激起涟漪。这篇不足千字的作文里,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爷爷在卧铺尾部蜷缩的身影,有推销员那句带着温度的 “孩子爱吃”,有绿皮火车颠簸时与方言交织的烟火气。当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化作文字,瞬间穿透了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让无数人想起自己记忆中的归乡路 ——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文字狂欢,而是给所有教育者的一次温柔叩问:我们究竟该为孩子守护怎样的精神故乡?
1
写作课的本质:在真实里培育心灵的眼睛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作文本上见过太多 “标准化” 的佳作:开头必用排比句,中间堆砌名人名言,结尾升华人生哲理。但当张潇冉写下 “爷爷把硬卧的中铺让给我,自己缩在铺尾,像片被揉皱的老树叶” 时,我忽然想起叶圣陶先生说的 “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真正的写作教育,从来不是技巧的炫技场,而是引导孩子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
在我的课堂上,曾有个学生写奶奶蒸馒头:“笼屉掀开时,白气扑上奶奶的脸,皱纹里都沾着麦香,她总说‘慢些吃,锅里还有’”。这样的文字没有任何修辞,却让全班同学都想起了自己的长辈。这让我坚信:当我们鼓励孩子记录一碗面的温度、公交车上的一次偶遇,甚至与父母的一次争执时,他们正在学习用文字搭建与世界的桥梁。比起背诵 “万能模板”,教会孩子 “看见真实” 才是写作课最重要的使命 —— 因为只有扎根生活土壤的文字,才能生长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2
情感教育的觉醒:在流动的时光里埋下乡愁的种子
张潇冉笔下的归乡路,是 25 小时绿皮火车的颠簸,是姥姥姥爷用岁月编织的记忆网。这让我想起班上那些说起故乡却一脸陌生的孩子:他们知道补习班的课程表,却不清楚爷爷的故乡在哪个村庄;能熟练操作电子设备,却叫不出家乡传统节日的名字。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正在失去与土地、与亲情的深层联结。
去年带学生去乡村研学,有个孩子第一次看见麦田,兴奋地问 “这是游戏里的场景吗”。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情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本里的思乡诗句,更需要父母带着孩子踏上真实的归乡路:在清明时陪老人扫墓,听他们讲讲家族的故事;中秋时围坐一起,说说家乡的习俗;甚至像张潇冉的姥姥姥爷那样,故意选择一次慢火车旅行,让孩子在车窗的移动中感受四季的变化。这些看似 “浪费时间” 的经历,恰恰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乡愁的种子 —— 当他们懂得姥姥掌心的温度、爷爷烟斗的味道,自然会明白文字的力量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深情。
3
教育的坚守:在 AI 时代守护人性的温度
当 AI 写作能够瞬间生成 “完美” 作文时,张潇冉的文字却让我们看见:机器永远无法复制人类在离别时的泪光,无法体会重逢时的喜悦,更无法理解 “此心安处是吾乡” 的深刻情感。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担忧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却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是培养能感受、会思考、有温度的人。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 “最难忘的瞬间”。有个孩子写父亲送他上学时,电动车在雨中打滑,父亲为了护他全身湿透,却笑着说 “没事,爸爸是防水的”。这样的文字或许不够 “华丽”,却让所有读到的人都红了眼眶。这就是人性的力量 —— 它藏在细节里,落在情感中,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模拟的。正如内蒙古文旅厅给张潇冉的回信所说:“此心安处,是你我笔下永恒的归途。”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 “答题机器”,而是守护每个孩子心中那片柔软的角落,让他们懂得用文字传递爱与温暖。
当我们看着张潇冉的作文感动落泪时,其实是在为教育的本真而感动:写作,本就是生命体验的自然流淌;情感,本就该在生活的土壤里生长;而教育,本就应是一场守护人性温度的旅程。作为教育者,我们或许该常常问问自己:在追求分数的路上,是否给过孩子观察生活的时间?在强调技巧的同时,是否保护过他们的真实表达?在拥抱技术的浪潮中,是否守住了教育最核心的温度?
让我们放慢脚步,蹲下来倾听孩子眼中的世界:也许是妈妈熬汤时的背影,也许是老巷口的叫卖声,也许是一次失败后的眼泪。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终将在他们的文字中凝结成最珍贵的成长印记。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雕琢完美的作品,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上,写下独一无二的生命诗篇 —— 这,才是《旧轨还乡》送给我们最动人的启示。
今日互动:您是否留意过孩子眼中那些温暖的小细节?欢迎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珍贵的人间烟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