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戎装
这些议论和表现都显示姜子牙非常擅长用兵、治国,他三十二岁白衣上昆仑,之前哪有机会接触这些?用兵治国的手段在哪里学的?不就是在昆仑山学习的么?别人都在读?《一个神仙的自我修养》,琢磨如何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姜子牙把精力都放在了怎么行兵布阵,如何治国用人,把玉虚宫图书馆关于这个类目的书都看了个遍,什么《阴符经》、《奇门遁甲》、《三略六韬》都烂熟于心,比别的师兄弟都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把四十年岁月花在这方面,别的方面就要差很多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修成什么特别的道术和法宝。
从姜子牙擅长的本领来看,姜子牙到昆仑山学道的动机就有些可疑,就是冲着人间富贵去的。混的不济了看相打卦也能衣食无忧,混得好了,辅佐帝王,大权在握,挥斥方遒。看他在拜相之后,各方面都轻车熟路,思虑周详,就连起草个檄文,发个公告啊,他都不成问题,显然是做过练习的。“求仁得仁”,他最后得个人间富贵,也完全是他自己追求的结果。

元始天尊
成仙的标准是什么?姜子牙达不达标?成神的条件是什么?姜子牙满不满足?《封神演义》创作的思想是佛道并重的,既有道教修仙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功法,又有佛家的六道轮回的思想。第77回,元始天尊对通天教主说:“贤弟为何设此恶阵?这是何说?当时在你碧游宫共议‘封神榜’,当面弥封,立有三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随轮回之劫。
元始天尊说分仙、神、人的根据是根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根,一个是行。根是先天的条件,比如命数、聪颖、福缘等等,这是累世积攒,多生因果,一时不好改变。元始天尊遣子牙下山时,就跟他说:“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姜子牙的这种先天条件就比较弱,或许这就影响了他修道四十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兵法和治国上,而不是修仙求道、修炼法宝上;也影响了他对仙道的领悟和理解;另外,姜子牙还有三死七灾之难,也是他道根不清,宿世障碍。姜子牙一上昆仑,临走时元始天尊告诫他,不要应任何人的叫唤,否则就有有三十六路征伐之难,都知道了,他也不可避免,可见障碍之深。

道友请留步
封神之后,李靖等七人坚决归山修道,不恋人间富贵、红尘繁华,最终肉身成圣,此乃是大根器,但是姜子牙却留下来辅佐了周天子,接受了列土封侯。根性平时看不太出来,但往往在几个关键点上,不同根性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其结果就是云泥两判,人仙殊途。
这种事不仅仅在姜子牙身上,在我们身边也有这种情况,上幼儿园的时候,那不都一样的小孩么?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那个差别就大得吓人。

修仙
当然也不能说命薄之人不能成仙。真的决心要修仙了,就要先厚培根本,打好这个基础,然后修长生,否则人还有一个寿命限制,还没有修出成果来,就挂了。姜子牙入道四十年,这块工作一点进展都没有,七十二岁就是七十二岁的样子,也没有修成青春永驻之法。广成子是上古大仙,有千万岁了,虽然犯了*戒,但是人家一直保持中年老帅哥的样子,他有的是时间改正错误,可姜子牙就不成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保不齐那一天就画句号了,还让他继续留在山上浪费时间?还不如下山去,趁着还能活动,做成点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