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倪自放
看《我和我的家乡》,总是让人先想起去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的确,《我和我的家乡》这部影片在策划之初,就在于《我和我的祖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且,《我和我的家乡》这部影片在结构上也借鉴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多段落形式,多段落由不同的导演执导。
表面上看,《我和我的祖国》聚焦家国大义,影片中的每个事件,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事件,那些大事件体现在每个普通人的身上,以小见大的家国大义感天动地。
而《我和我的家乡》,大部分的故事设计得都有点“土”,表面上看起来事情都不那么“大”,葛优饰演的张北京,黄渤饰演的农民发明家,范伟饰演的乡村教师,邓超饰演的小企业家,沈腾饰演的基层干部,都是平凡人。
但其实,国与家从未分离过,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里的国与家也从未分离国,只不过,《我和我的家乡》更注重细微温情,微言大义,细微温情也是家国大义。
细微温情中体现家国大义的《我和我的家乡》有几个关键词,喜剧、小品和家乡。
相对于《我和我的祖国》这样大体量的正剧形式,《我和的家乡》汇聚了目前中国影坛的喜剧顶流,葛优、黄渤、范伟、邓超、沈腾领衔的五个单元,每个单元里每一个小配角都是演艺界的喜剧好手。《北京好人》段落里,葛优在医院里的折腾,明星是犯罪喜剧的套路;《天上掉下个UFO》段落里,黄渤用贵州话说“UFO”的话太魔性;《回乡之路》里邓超在飞机上说花钱给自己“降舱”的段落够搞笑;《最后一课》《神笔马亮》里的喜剧效果来自于夸张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