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猹”字确实是鲁迅自造的。
‘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鲁迅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信)
广为流传的新汉字,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两类:
元素中文名
和计量用汉字
元素周期表里一百多种元素,除了金、银、铜、铁、铂、锡、硫、碳、硼、汞、铅几个字是古已有之以外,基本上都是后来造的。造字方法有音译也有意译
音译
读音部分几乎全部是大约根据
欧洲
和北美洲
现代或中古化学家或地方的名称(参见化学元素名称词源列表
)的第一个音节,例如:Er(Erbium)=金+耳→
铒
Nd(Neodymium,)=金+女→
钕
Eu(Europium)=金+有→
铕
K(Kalium)=金+甲→
钾
Na(Natrium)=金+内→
钠
Sb(Stibium)=金+弟→
锑
(用第一音节的一部分)I(Iodine)=石+典→
碘
(用最后音节)Ar(Argon)=气+亚→
氩
(用第一音节的一部分)意译少数部分元素中文名字是描述特色:
溴
:味道臭氯
:颜色绿氢
:重量轻氮
:“淡”取冲淡空气之意氧
:“养”取支持生命之意参见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计量用汉字,比如“浬”、“哩”、“㖊、浔”、“呎”、“吋”、“瓩”都一度广为使用,我们现在也都能认得,不过1977年的时候国家颁布通知,把绝大部分此类汉字都淘汰了,参看
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