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光绪这个人太冲动。
比如光绪曾经要将中日合并。
讲这个事情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关键的人物:伊藤博文。
这个人一开始是个日本愤青,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曾经纵火外国使馆。但是随着到外国留学,他意识到日本只有放下过去,向西方学习才有出路。于是,伊藤博文从一个愤青变成了一个开明派,在他掌权期间,日本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完成了重要的转型。
我们知道,中国在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也开始了转型。主政的是李鸿章。两者的关系也很微妙。分界线就是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在伊藤博文面前是抬着头走路的,大清国也是瞧不起日本的。甲午一打,清国服了,李鸿章也低调了。当时,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日本很着急,急于把台湾搞到手。李鸿章说你们急什么,已经到你们嘴边了。伊藤博文答:“尚未下咽,饥甚”。
后面,伊藤博文又笑起了李鸿章,说当年中堂大人多威风啊,一言不合就说要开战,现在真的打了,结果怎么样?当年,我也劝告你们,贵国最好马上改革,不然我们一定后来居上。结果怎么样?
李鸿章心里是呵呵的,他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们易地而处,结果是如何?
这一下,伊藤博文倒是挺老实,说如果你是我,你会干得更好,如果我是你,我在中国也干得不会比你好。
后面,李鸿章被日本愤青开了一枪,打肿脸,靠着这个才替大清国省了一亿的赔款,江湖人称:糊裱匠。是相当悲情的一个人。
有人说,中国近代跟日本的差距就是李鸿章跟伊藤博文的差距。现在看来,还真不是。是国情的原因。
日本为什么维新成功了,大概还是皇权比较轻,开明阶层有足够的空间去运作。中国皇权重,困难要大多的。
当年,中国流行一本书《泰西新史揽要》,讲西方怎么改革的。当时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跟恭亲王奕訢聊天。恭亲王奕訢说这是一本对中国很有用的书。
结果喀西尼呵呵一笑,说你看懂里面写的啥了吗?里面讲的是民主,反专制。你们中国要是学会了这个。想一下,你们六百万的满人还能继续统治汉人吗?
这就是满清改革的结症了。不改是死,改,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