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_________功能有关。
(2)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通过__________方式排出Na 吸收K ,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 低Na 的离子浓度梯度。
(3)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_________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
(4)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_________ (填细胞器),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_________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班块的生长。
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发现,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原因是__________。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说明生物膜结构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图中含F0—F1颗粒的内膜小泡有可能完成有氧呼吸第__________阶段的反应。
(3)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如下图所示,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疏水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 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
①为了研究ATP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具有跨膜H 浓度梯度的条件下,含__________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含__________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ATP,说明F1颗粒参与催化ATP的合成。
②ATP合成酶在植物细胞中还可能分布于__________膜上。
4.某科研人员通过在南方鲇基础饲料(含有充足的蛋自质、脂肪等物质)中添加脂肪酶,研究其对南方鲇幼鱼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体质健壮、规格整齐、平均体重为57.6g的南方鲇幼鱼900尾,用基础饲料驯养20天。
第二步:将900尾南方鲇幼鱼均分为9组,编号为1-9,其中1-3组每天饲喂一定量的基础饲料,4-6组饲喂等量添加有0.1g/kg脂肪酶的基础饲料,7-9组饲喂等量添加有 0.3g/kg脂肪酶的基础饲料。
第三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60天后,对南方鲇进行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消化酶活性的检测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与脂肪酶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其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分泌方式与Na 运出细胞的方式的不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选择南方鲇幼鱼要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将南方鲇幼鱼用基础饲料驯养20天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每个处理做3组重复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结果可知,添加0.1g/kg和0.3g/kg的脂肪酶均能提高南方贴的体重,但差异不显著,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从脂肪酶影响南方鲇体内消化酶活性的角度分析,添加脂肪酶能提高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线粒体内存在NOS(NO合成酶),某科研小组研究发现,人体哮喘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线粒体内膜上增大膜面积的结构为______正常机体内,细胞质基质中的CO2浓度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线粒体基质。
(2)由图可知,二甲基精氨酸是一种酶的______(选填"促进剂"或"抑制剂"),其过多会导致线粒体生成的NO______。
(3)研究发现,NO含量过高会抑制线粒体内某些与DNA复制有关的酶的活性。由此可知,NO含量过高会导致线粒体数目______。
(4)科学家由以上研究得出抗肿瘤的新方法:通过NO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又称______,是由______所决定的。
6.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一些细胞内外的因素会使内质网功能紊乱,引起内质网应激(ERS),甚至启动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