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赤壁赋虚词及实词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1-01 13:53:01

题目:《赤壁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试讲要求: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 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 很多同学对古文不感兴趣,那你怎样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说说这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熟练,正确的朗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三、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当不幸降临时,他们会怎么面对呢?预设学生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进而对幸与不幸进行总结,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

  1.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2. 播放名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和情感;
  3. 速读全文,圈画出最能体现感情词语。

(三)析读

小组合作讨论:

  1. 作者的悲因何而来?他怎么描写萧声之悲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作者是如何走出悲伤的呢?
  3. 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 古代文豪中有不少都遭遇过挫折和不公,他们是怎么面对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短文,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赤壁赋

乐➜ 悲➜ 喜而笑

↘ ↓ ↙

乐观旷达


《赤壁赋》试讲稿

开场白:各位老师好,我是7号考生,今天试讲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我们的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你们会怎么面对呢?

师:我听到有同学说他心里素质不好,可能就自暴自弃,消极躲避了。

师:也有同学说他会积极面对。

师:其实所谓的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吧。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初读

师:课文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下去了,有哪位同学想要分享一下他的预习成果呢?

师:这位同学看起来自信满满,就请你。

师:嗯,你想给我们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师:诶,同桌好像想要补充,那请同桌说说。

师:嗯,同桌跟我们分享的是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元丰三年,当时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就是在这时写下的赤壁赋,《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师:非常好,经过你俩的分享,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都请坐吧。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听名师范读,边听边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师:音频播放完了,现在老师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诵读课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苏子,面对黄州的山水明月,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圈画出最能体现感情词语。

师:开始吧,同学们。

师:(巡视)听到同学们朗读,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何为其然也”的“为”应该读四声。

师:好的,时间到。

师:有哪位同学想要来说说呢?

师:第三排穿红裙子的女生,请你。

师:嗯,你说你找到了这一句“于是饮酒乐甚”,你认为作者非常开心。那用一个字概括的话是什么呢?

师:我听到大家异口同声说是“乐”。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

师:哦,你说是因为作者看到了赤壁的美景啊。那美景是怎样的啊?

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小船在无边无际的江面飘荡,如同乘着风,超然而独立,仿佛进入了仙境。

师:哇,听你这么一说,仿佛把老师也带入了这仙境中啊。请大家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段,感受一下这醉人的景色吧。

师:秋夜泛舟,饮酒放歌,可谓极尽快乐啊。那作者是一直这么快乐下去的吗?

师:嗯,并不是,诗人由乐转悲了。

三、析读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作者的悲因何而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师:看到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样子,老师都不忍心打断大家了,第一小组已经率先举起了手,请你们。

师:你们认为是听到了萧声,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不禁悲从中来。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的悲的呢?原文是怎么说的啊?

师:嗯,你们找到了这一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呢?

师:他说萧声呜呜地响,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像倾诉,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线延绵不绝。使得潜藏在深渊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师:那你们觉得作者如此详细的写洞箫之声有什么作用呢?

师:哦,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了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萧那种悲哀低徊表现的十分形象真切。

师:并且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师:所以是有转折过渡的作用啊。

师:非常好,你们小组的综合实力不容小觑啊。

师:下面的话又是什么呢?请第三小组补充。

师:他说苏轼还借客人之口表达出了对人世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师:的确,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

师:所以这里作者是怎么样的啊?

师:你说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一个悲观者的形象。那苏轼是不是就此戛然而止了呢?他是如何走出悲伤的呢?请你继续说说。

师:是的,并没有戛然而止,是江水与明月劝慰了苏轼,苏轼从中看到了变与不变,天地宇宙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我们和万物都是永恒存在的,大自然是个无尽的宝藏,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你总结得真好,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轼与客人现在的心情,对,“喜而笑”。

师:这时的苏轼释然了,他的悲从哲学中、从自然美景中得以解脱,既然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何必因此而伤感呢?这种理性使他乐观旷达。

师:结合文章的背景和我们刚刚的分析,你们觉得苏轼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师:你们说是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寄情于山水间。老师想到了一句话:进则兼济天下,退能独善其身。在逆境中坦然、乐观,这就是苏轼的魅力所在啊。

师: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吧,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超脱。

师:大家读得很动情,我从中听出了释然和洒脱。

师:同学们,古代文豪中有不少都遭遇过挫折和不公,他们是怎么面对的?你想到了谁,能不能和我们一起分享分享?

师:这位同学说他想到了屈原,屈原被奸臣的谗言陷害,最终选择了投江而死,令人扼腕叹息。

师:还有同学想到了李白,李白也曾屡遭贬谪,怀才不遇,于是他纵情山水,饮酒作乐,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师:还有同学说陆游,他一心报国,但是不被重用,最后郁郁而终,含恨而去。

师:感谢大家的分享,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同样会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师:对,我们不妨学一学苏轼,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这些困难。

四、小结作业

师: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但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人生难免会遇到坎坷、挫折,在逆境中,是痛苦消沉还是坦然乐观,读《赤壁赋》会给你精神力量,会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师:课下老师希望大家完成这样一项作业: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短文,我们下节课进行分享。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结束语: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我的试讲结束,请问可以擦掉板书了吗?


答辩

1.很多同学对古文不感兴趣,那你怎样激发他们的兴趣?

答:

学生之所以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是因为文言文意思难懂,读起来拗口,这就需要老师教学设计了,比如让同学们角色扮演或者朗读比赛,以这种活动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说说这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赤壁赋特殊句式:倒装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例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判断句。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吧!

有问题的读者可以给作者留言,谢谢您的阅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