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原文及译文,苏辙道德真经注译文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1-06 20:18:43

道德经—-作者【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精髓,书中所讲,寓意深刻,本站所提供的解释仅限参考,《道德经》文化不是用语言就能表达清楚的,需要自己专心的去领悟。境界不同看到的深浅也不同,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得到升华。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废,有仁义

最古老的时候,百姓都很诚实,没有任何虚伪。

智慧出,有大伪

当国君用“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百姓的时候,百姓就会用“智慧”来逃避它,所以虚伪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

家族中不和睦相处,六亲不和,孝慈自然会产生。这里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凡是都是有两方面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坏的就有好的。

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一个国家混乱以后,文武百官不能负责尽职,随之而来的“忠臣”也就出现了。

老子告诉咱们凡是都有双面所以有“忠臣”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有好的存在就有坏的存在,若是没有好和坏那就会国泰民安。就像最初的一样“没有任何虚伪,人们都很诚实邻居间互相帮助,人人都是雷锋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真正的仁慈者都应该放弃礼仪,这样就会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上面在此只是列举了三个实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这里是希望人们都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如?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译文]

绝学无忧

绝弃令人烦恼的死知识,就不会有忧愁。可以解释为知道的事情越多烦恼越多。(个人感觉这样的解释和说法不是很对,大智慧都是很简单的,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文字上的东西只能让你苦心去专研文字而实际中的本意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里引用一句话“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方表达的方式不同,西方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于东方,但是真理始终是那一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个大字不识但是他的智慧不比别人差。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往往下下等的人有着上上等的智慧。”)

唯之以阿,相去几何?

这里的“”“”是表示我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唯是诚诚恳恳地接受,阿是拍马屁的应对不管对方说的对还是错。“”“”有什么差别?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行善积德和无恶不作有什么差别?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如果只把知识当做登向仕途的台阶,那么读书就变成与个人荣辱紧密相关,那么读书确实令人生畏,也确实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大道与世俗相差太远了!这里的“”是形容词,这里形容像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永远没有尽头。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道”像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无边无际,永远没有尽头,而人们却熙熙攘攘地拥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而我却淡薄宁静无动于衷,好像一个失落的婴儿,若存所宅。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都各怀所志,盈溢雄心的样子,而我却是无味无欲,若有所失的样子。我真的是愚蠢之人呀!心中是沌沌然然。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世人都炫耀自炫,而我却昏昏昧昧。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人都精明机巧,而我却不所识别的样子。

澹兮其若海,蓼兮若无止。

一边静得像海似的,另一面却像不止的飙风。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别人好像都很有作为,而我不求上进。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同世人不同,我是追求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这里的“孔”代表空,空代表无,无代表道,我们要以空为修道的法门,在从德开始入手,然后才能顺随从道。有道行的人都是懂得遵循自然来行事的人。一些做大事的人都是很会运用自然规律的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的作用是创造出物,但是它好像有又好像无,好像是实际存在的有好像是虚的,在惚兮恍兮中好象有象呈现,但有在惚兮恍兮中好象有可见得到的物质产生。在窈兮冥兮中的好象有精微物体结晶,而且越来越真实,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一切信息。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从古至今,这些信息一直都被保存下来,供人们了解宇宙的一切信息。我们如何能知道这一切呢?这就需要靠 “”。我们要从道中了解宇宙。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理解层面可以理解出很多比如说弯曲的橡胶棒跟坚硬的木头棒当然是橡胶棒可以保全做人也是一样,要能屈能伸做什么事情对待什么事情都要以阴阳去看这样你看到的东西才会更多。枉则直有弯曲才能有伸直,洼则盈有低凹的地方才能装满就像大海一样,弊则新敝去旧的才能有新的,少则得少取才能多得,多则惑贪多反而会迷惑。

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圣人以无为顺其自然的原则来行事,也是为天下所有人树立一个好的典范。

不自见则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炫耀自己有多能耐,反而自己却很突出。不自以为是,反而会彰显实力。不要自己夸耀,反而会立功。不自吹自傲自夸,所以能长治久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正因为不与他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因此古人所谓的“委曲可以保全”绝对不是虚言。大家应该去好好地学习。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就以自然来说吧!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是这些是谁在操作主宰呢?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是天地(也就是自然)。天地都不能长久永远不变,更何况是人了!

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所以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道溶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溶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抛弃。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去道德人接受他(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不足的人,人民自然就不会相信他。(只有人们心中真正的接受大自然,这样才会真正的了解它,应用它,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打坐要到环境好的地方有的人为什么可以天人合一了。)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译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这里的“”不是企业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楚。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如果从“”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存在了。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声无形,独立而存在,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地运行着,它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叫做什么名字,所以称之它为:“”,勉强地描述它是“”。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它周行无所不至,曰:“”,逝周而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个地方,曰“

其体独立,不随于所适,保持本性,曰:“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译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稳重可以主宰轻浮,因为它是根。宁静可以主宰急躁,因为它是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所以圣人的行为都是以重为本。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虽然有那么多华丽的物质享受,却能泰然处事,不受它的影响,顺其自然。

奈何以万乘之主,而身轻天下?

一个一国之君怎么可能以轻浮急躁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呢?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浮就要失去了根本,急躁就要失去了控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