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巴中春节的风俗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1-25 19:49:04

1996年,在大学毕业4年后,我把60多岁的父母从农村安置到了老家的小镇上,他们从此“抛弃”了辛勤劳作60多年的土地,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也从那时候起,因为环境的变化和父亲渐渐老去,“过年”的某些仪式也慢慢淡化直到父亲去世而消失。

过年,对于生于70年代巴中农村的我来说,是儿时最期盼的事,因为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肉和其他好东西吃;而从腊月*年猪开始直到正月十六登高为止几乎持续一个半月的准备过程、各种仪式与庆祝活动,则带来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现在回想起来,先辈们设计营造如此漫长的过年流程,会让人觉得全年的辛苦耕耘是值得的,至少精神上是富足的,也造就了巴山儿女勤劳乐观的性格。

具体来说,小时候对年的渴望是从红萝卜(胡萝卜)开始的,童谣有云: 红萝卜儿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当第一颗成熟的红萝卜被挖出的时候,意味着年不远了,因为霜冻风*红萝卜与腊猪脚一起炖是过年必备主菜。进入腊月,各家开始挑日子预约*猪匠,准备*年猪;*年猪是很重要的日子,族里长辈、岳父母、外嫁女儿女婿等都会请来,也总会请四邻帮忙——挑水、烧水、按猪、做菜、洗刷、熏制腊肉、做香肠等等,中午就着新鲜猪肉和下水,做几桌美味佳肴,所有人一起举杯向主人家表示庆贺。

腊肉香肠烟熏腌制起来后,开始做醪糟和汤圆;老家的汤圆是糯米磨细过滤后再熬煮成固状,然后晒干,食用前捏成团下锅,一般没有馅。在整个过年期间,无论什么时间,无论哪一家,只要你登门甚至只是路过,都会被热情邀请喝一碗醪糟汤圆,只要你落座,不出几分钟,热气腾腾的醪糟就会送到你手上,如果你是外地人,只需要注意的是,吃醪糟汤圆时,主人家只会给你一支筷子,不要觉得尴尬,大胆愉快地用一支筷子享用就好;我们小孩子整个春节期间,总会时常偷偷地从醪糟缸里舀生醪糟喝,如果你喝酒爱脸红或不胜酒力,偷喝的事还是少干为妙。

腊月二十四,灶神节,这一天主要的活动是大扫除、祭灶神、贴春联等;女主人一大早开始点灯祭灶,祈求来年丰衣足食;一家人大大小小总动员,把家里和院落的每一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连房屋四周的杂草也会清除,让整个环境焕然一新,加上每扇门上的新帖的春联,年的意味便陡然浓厚了起来。

之后的几天,便是制作过年必备食材的时间,这些食材通常都跟石磨有关系,主要有三样: 用黄豆制作豆腐干、用大米制作“灰水馍馍”、用魔芋制作灰菜;这些都需要用石磨手工磨制,是比较辛苦的工作,其中“灰水馍馍”今天已经很少在过年时见到了,它的名称今天回想起来我觉得应该叫“碱水馍馍”,只是这个碱不是购买的食用碱,而是用草木灰过滤得来,所以得名“灰水”;而灰菜,是老家方言对魔芋的叫法,应该是因为做出来的成品是灰色的而得名。如今老家春节的餐桌上,那种独特的很有嚼劲的豆腐干还是必备下酒食材,灰菜的身影也时常出现,而灰水馍馍基本消失了。

辛苦制作几天食材后,年三十便到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整个春节里最有仪式感最隆重的日子。女主人一大早就要开始忙碌,需要准备全家人两天的饭菜,其中年三十的午饭是最隆重的,在午饭之前,除了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里的人都必须到齐,由男主人带上刀头肉、酒和贡品,率领全家小辈去上坟祭祖,午前时分,放眼望去,人们以家为单位行走在田间山野,炊烟和纸钱燃烧的烟雾四处飘散,鞭炮声也在每个山头噼啪噼啪响个不停,因为各家出动时间有早有晚,这样的场景一般持续一两个小时。祭完祖宗后,刀头肉一般还拿回家供着,然后一家人围坐桌前开始吃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年饭,这顿饭,只能在自己家里吃,哪怕出嫁的女儿回来祭祖,祭完不管多远都要回自己家去,不得在娘家吃饭。午饭吃完,族人和邻里之间可以开始走动,打牌聊天,喝醪糟等,小孩放放鞭炮,闲的人再打扫打扫卫生,晚饭还是只能在自己家吃,但通常很简单,吃完晚饭开始烤火守岁,而男主人通常会早睡,因为他们会在凌晨三、四点起床,在院子里摆上贡品,点上香蜡,放起鞭炮,开始祭天,忙完这些后,就会叫小朋友起床,通常在早上6/7点,带他们去摇竹子以迎接新年第一天,寓意节节高升。

年初一就这样到来了,初一有很多禁忌。首先,前面讲了,初一的饭菜是年三十做好的,可加热,不新做,寓意年年有余;其次,不得打扫,不得倒垃圾,不得对外泼水,寓意财不外泄;再者,不得喝汤吃稀饭,据说这样会导致大水冲垮田埂;还有,初一不出远门,不走亲戚,但邻里之间走动没事;当然,这一天给长辈拜年是少不了的,记忆中那时候是需要磕头跪拜的,后来慢慢没了这个仪式。

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嫂子自然带着哥哥小孩回娘家去,而父母则一大早开始忙碌,准备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迎接姐姐们回家。我则很早就站在院子外,朝对面山头不停张望,只要山上有人影出现,我都会仔细辨别是不是姐姐们回来了;当听到山上传来熟悉的声音“妈,饭煮好没有?”,我都会飞快跑回家去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激动时刻在初二我会经历三次,因为我有三个姐姐。一般来说,女儿回娘家,会给家族至亲每家准备一份礼物,族亲多的人,礼物会很多,那时候都靠走路背回娘家,路程远的,回娘家很辛苦。之后的几天,就是家族里至亲轮流团年的日子,姐姐、堂姐、外甥外甥女一大堆,每天热闹非凡。

之后比较重要的日子是过年的尾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其中,正月十四我们叫小年,印象里没特别活动,十五元宵节,镇上通常有灯会和表演,都会举着火把去观看;而正月十六,好像是巴中特有的节日,我们叫登高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食物,一起登上附近有仙有庙的山,在山上游玩拜庙;这一天,游人如织,人们在春寒料峭中边野餐边欣赏梅花绽放,到处是欢声笑语,春节在这一天结束,而明天,是开学的日子,是开市的日子,是春种的日子,是准备下一个春节的第一天。

家乡巴中春节的风俗,(1)

家乡巴中春节的风俗,(2)

家乡巴中春节的风俗,(3)

家乡巴中春节的风俗,(4)

家乡巴中春节的风俗,(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