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是欧洲历史上非常古老的节日,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愚人节不过是个互相开玩笑的节日,但是中世纪的欧洲人却十分重视这几日,他们比今天的人们玩的更凶,闹得更疯,笑的更狂,可以说,正是愚人节让中世纪的人们得以度过漫长的艰苦岁月。
一、起源:中世纪的娱乐生活愚人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戏谑和反讽的娱乐和狂欢活动,这种娱乐活动确实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之前作者讨论过圣诞节的前身——罗马农神节的时候,就提到这个节日有选举“酒鬼皇帝”的习俗()。罗马人会在那一天选举一个“农神节皇帝”,对此人各种戏谑和捉弄,这种习俗在中世纪就有流传,可能正是愚人节恶作剧的前身。不过中世纪的人们并不像罗马人那样在农神节狂欢,也不像今天的人们那样在四月一日恶作剧,事实上他们会把大部分有宗教游行和狂欢的日子都过成“愚人节”。
欧洲中世纪的“酒鬼皇帝”
中世纪并不是人们理想当中的美好时代,虽然很多人为中世纪也没那么黑暗,但是不得不承认中世纪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之前的希腊罗马时代和之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就比如说人们的生活吧,中世纪的农业生产都比较落后,农民们即便在丰收的季节也有可能饿肚子,更别提无处不在的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了,就是教会宣传的美好来世也无法根除当下的痛苦。然而和今天的人们想象的不同,中世纪的人们可能并不比今天的我们更痛苦,他们用来面对不幸的方法之一就是戏谑和反讽。在一部中世纪的诗歌集《布兰诗歌》当中,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六百个大子怎够开销,肆无忌惮毫无节制。我们都是极乐的酒鬼任人去辱骂我们早已一贫如洗。
中世纪的娱乐生活
毕竟,面对再多的不幸,生活都要继续下去,古罗马人如此,中世纪的人们也是如此。因此,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严肃和强硬的中世纪教会不但没有镇压这一类娱乐活动,反而对此类活动比较支持和鼓励,甚至很多领主和教会人士会主动与他们的臣民们一起从事这种娱乐,毕竟,又要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那总得让马儿有点乐子吧。
二、形形色色的愚人节法国的愚人节在中世纪是比较出名的,很多人甚至相信愚人节就是起源于法国。在这些愚人活动当中,平日里高高在上的领主和严肃的修士们都要和平民们一起参与。就比如选举“愚人国王”,无论是平民,贵族还是修士们都可以参加,参加者对选举出来的“愚人国王”各种恶搞和戏弄。
中世纪的这一类恶作剧多半和宗教有关系,比如他们会让当选者骑着驴子游行(因为驴子曾是耶稣的坐骑);如果是女人当选,他们就让女人抱着一个孩子,这显然是在模仿圣母玛利亚抱着耶稣。虽然是模仿耶稣和圣母玛利亚,可这样的场景发生在愚人节,就完全不是神圣和庄严的,狂欢的人们簇拥着他们的“耶稣”和“玛利亚”,在全城大游行,载歌载舞,纵情饮酒,不少人还会在游行队伍经过的时候学驴叫,全城上下都充满着快乐的空气。
要知道,妇女和儿童平日里是不能参加公共活动的,主教和贵族们显然平日里也不会和老百姓混在一起,而耶稣和圣母玛利亚都会被恶搞,可见对于中世纪的人们来说,愚人节就是一个专门与平日里的各种禁忌作对的节日,是平民们发泄对于日常生活不满的一个窗口,更是中世纪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当中唯一能够将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联系起来的节庆。
中世纪平民狂欢的场景
看到这样不虔诚的场景教会当然是不开心的,可是愚人节太好玩了,很多教会人士都乐在其中。1394年,法国试图禁止这类不虔诚的娱乐活动,结果竟然遭到了从贵族到教会再到平民百姓的一直抗议而作罢,连一些教会人士都支持愚人节,声称人们的笑声正是人们虔诚的体现,笑得越大声表明越虔诚。还有的教士们则认为,适当的娱乐并不会妨碍人们的虔诚,他们经常引用圣徒约翰的一句名言,“一直绷着的弓容易断”。
当然,我们也可以猜得到,其实低级教士是更喜欢参加愚人节的,在有的地方,愚人节并不是扮演国王或是耶稣和玛利亚,而是选举“愚人教皇”或是“愚人主教”。不过被恶搞的主教大人们也并不总是会生气,据说一位主教在去世之前还专门指示旁人,把自己的主教袍留给愚人节用。由于在中世纪绝大多数节日都有宗教人士参加,所以其实在绝大多数的中世纪愚人节当中,教士们都是狂欢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