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必背知识点,网络工程师中级必背内容

首页 > 招聘 > 作者:YD1662023-05-07 01:53:33

表1-3 千兆以太网线缆标准

用户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在原有的快速以太网系统中实现从100Mbit/s到1000Mbit/s的升级。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使用8B10B编码。在传统的以太网传输技术中,数据链路层把8位数据组提交到物理层,物理层经过适当的变换后发送到物理链路上传输。但变换的结果还是8比特。

在光纤千兆以太网上,则不是这样。数据链路层把8比特的数据提交给物理层的时候,物理层把这8比特的数据进行映射,变换成10比特发送出去。

万兆以太网线缆标准

万兆以太网当前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ae用以说明,将来会合并进IEEE 802.3标准。万兆以太网线缆标准如表1-4所示。

网络工程师必背知识点,网络工程师中级必背内容(5)

表1-4 万兆以太网线缆标准

100Gbps以太网线缆标准

新的40G/100G以太网标准在2010年制定完成,当前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ba用以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100Gbps以太网在未来会有大规模的应用。

1.3 CSMA/CD

CSMA/CD的概念

根据以太网的最初设计目标,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是通过一条共享的物理线路连接起来的。这样被连接的计算机和数字设备必须采用一种半双工的方式来访问该物理线路,而且还必须有一种冲突检测和避免的机制,以避免多个设备在同一时刻抢占线路的情况,这种机制就是所谓的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CSMA/CD:

CSMA/CD的工作过程

CSMA/CD的工作过程如下:

1.4 最小帧长

由于CSMA/CD算法的限制,以太网帧必须不能小于某个最小长度。以太网中,最小帧长为64字节,这是由最大传输距离和冲突检测机制共同决定的。

规定最小帧长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A站点已经将一个数据包的最后一个Bit发送完毕,但这个报文的第一个Bit还没有传送到距离很远的B站点。B站点认为线路空闲继续发送数据,导致冲突。

网络工程师必背知识点,网络工程师中级必背内容(6)

图1-2 Ethernet_II的帧结构

高层协议必须保证Data域至少包含46字节,这样加上以太网帧头的14字节和帧尾的4字节校验码正好满足64字节的最小帧长,如图1-2所示。如果实际数据不足46个字节,则高层协议必须填充一些数据单元。

1.5 以太网的双工

以太网的物理层存在半双工和全双工两种模式。

半双工

半双工的工作模式:

HUB工作在半双工模式。

全双工

在有L2交换机取代了HUB组建以太网后,以太网由共享式转变为交换式。而且用全双工代替了半双工,传输数据帧的效率大大提高,最大吞吐量达到双倍速率。

全双工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太网的冲突问题,以太网从此告别CSMA/CD。

全双工的工作模式:

当前制造的网卡、二层设备、三层设备都支持全双工模式,HUB除外。

实现全双工的硬件保证:

1.5 以太网的自协商

自动协商的目的

最早的以太网都是10M半双工的,所以需要CSMA/CD等一系列机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双工,接着又出现了100M,以太网的性能大大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原有以太网络和新以太网的兼容?

于是,提出了自动协商技术来解决这种矛盾。自动协商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物理链路两端的设备通过交互信息自动选择同样的工作参数。自动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双工模式、运行速率以及流控等参数。一旦协商通过,链路两端的设备就锁定在同样的双工模式和运行速率。

以太网速率双工自协商在如下标准中定义:

自动协商原理

自动协商是网络设备间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它允许一个网络设备将自己所支持的工作模式信息传达给网络上的对端,并接受对端可能传递过来的信息。设备双方根据彼此工作模式信息的交集,按照双方都支持的最优工作模式建立连接。

对于使用双绞线连接的以太网,如果没有数据传输时,链路并不是一直空闲,而是每隔16ms发送一个高脉冲,用来维护链路层的连接,这种脉冲成为NLP(Normal Link Pulse)码流。在NLP码流中再插入一些频率更高的脉冲,可用来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串脉冲成为FLP(Fast Link Pulse)码流,如图1-3所示。自协商功能的基本机制就是将协商信息封装进FLP码流中,以达到自协商的目的。

网络工程师必背知识点,网络工程师中级必背内容(7)

图1-3 脉冲插入示意图

对于使用光模块和光纤连接的以太网,与使用双绞线连接的以太网类似,也是靠发送码流来进行自协商的,这种码流称为C码流,也就是配置(Configuration)码流。与电口不同的是,光口一般不协商速率,并且一般工作在双工模式,所以自协商一般只用来协商流控。

如果协商通过,网卡就把链路置为激活状态,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如果不能通过,则该链路不能使用。

如果有一端不支持自动协商,则支持自动协商的一端选择一种默认的方式工作,一般情况下是10M半双工模式。

自协商完全由物理层芯片设计实现,IEEE 802.3规范要求在下列任一情况下启动自协商:

除此之外,连接双方并不会一直发送自协商码流。自协商并不使用专用数据包或带来任何高层协议开销。

接口的自动协商规则

当接口对接时,双方能否正常通信和两端接口设置的工作模式是否匹配相关。

1.6 冲突域和广播域

冲突域

在传统的以粗同轴电缆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中,同一介质上的多个节点共享链路的带宽,争用链路的使用权,这样就会发生冲突,CSMA/CD机制中当冲突发生时,网络就要进行回退,这段回退的时间内链路上不传送任何数据。而且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同一介质上的节点越多,冲突发生的概率越大。这种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节点的集合就是一个冲突域。冲突域内所有节点竞争同一带宽,一个节点发出的报文(无论是单播、组播、广播)其余节点都可以收到。

广播域

因为网络中使用了广播,会占用带宽,降低设备的处理效率,必须对广播加以限制。比如ARP使用广播报文从IP地址来解析MAC地址。全1MAC地址FFFF-FFFF-FFFF为广播地址,所有节点都会处理目的地址为广播地址的数据帧。这种一个节点发送一个广播报文其余节点都能够收到的节点的集合,就是一个广播域。传统的网桥可以根据MAC表对单播报文进行转发,对于广播报文向所有的接口都转发,所以网桥的所有接口连接的节点属于一个广播域,但是每个接口属于一个单独冲突域。

02

以太网交换

2.1 二层交换原理

二层交换设备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它对数据包的转发是建立在MAC(Media Access Control )地址基础之上的。二层交换设备不同的接口发送和接收数据独立,各接口属于不同的冲突域,因此有效地隔离了网络中物理层冲突域,使得通过它互连的主机(或网络)之间不必再担心流量大小对于数据发送冲突的影响。

二层交换设备通过解析和学习以太网帧的源MAC来维护MAC地址与接口的对应关系(保存MAC与接口对应关系的表称为MAC表),通过其目的MAC来查找MAC表决定向哪个接口转发,基本流程如下:

  1. 二层交换设备收到以太网帧,将其源MAC与接收接口的对应关系写入MAC表,作为以后的二层转发依据。如果MAC表中已有相同表项,那么就刷新该表项的老化时间。MAC表表项采取一定的老化更新机制,老化时间内未得到刷新的表项将被删除掉。
  2. 设备判断目的MAC地址是不是广播地址:
    如果目的MAC地址是广播地址,那么向所有接口转发(报文的入接口除外)。
    如果目的MAC地址不是广播地址,根据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去查找MAC表,如果能够找到匹配表项,则向表项所示的对应接口转发,如果没有找到匹配表项,那么向所有接口转发(报文的入接口除外)。

从上述流程可以看出,二层交换通过维护MAC表以及根据目的MAC查表转发,有效的利用了网络带宽,改善了网络性能。图1-6是一个二层交换的示例。

网络工程师必背知识点,网络工程师中级必背内容(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