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央决定攀枝花钢铁厂的生产准备工作由武钢、重钢承包。紧接着,国家从武钢、重钢以及威远钢铁厂、江油钢厂和西藏军区等单位调入干部和工人近3000人,着手准备工作。
1966年5月9日,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为了加快内地钢铁厂建设,向国家提出了“老基地、老企业支援新厂”的几点建议,要求担负支援任务的老基地、老厂矿对新厂建设,从筹建、施工到建成投产一包到底。
这个一包到底不仅要为新厂承担试验研究工作和提供技术资料,而且还要为新厂提供设备和材料以及投产初期必需的备品备件,相应的还要为新厂配备领导班子和技术骨干。
1966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矿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的“三老带三新”的原则,决定将攀钢的生产准备改由鞍钢负责。
鞍钢随即成立了三线建设办公室,着手抽调人员配备班子。1968年6月,徐驰到鞍山同鞍山市委和鞍钢领导就人员配备、物资准备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商谈。
1968年6月24日,鞍钢首批21名人员到达攀枝花,到年底,共分7批调进领导和骨干415人,其中厂级干部45人、车间干部91人、一般干部(包括政工、技术和后勤人员)215人。
1969年,又从鞍钢调进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