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牧云 刘诗琪 李润钰
当快手和教育开始介入一户苗族人家的生活,为他们编织一种对现代都市的想象,承诺更好的生活时,他们会如何选择?
雨后的松林雾气蒙蒙,落木湿滑。52岁的老苗王德荣背着小外孙,左手牵着大外孙,右手拿着弩,对灌木丛不断地发出“嗤嗤嗤嗤”的声音,老猎犬与小猎犬朝着德荣示意的方向不断前进。松林渐深,他拾起一块石头充当猎物,向前扔去,老猎犬带着小猎犬随之扑去。
这里是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紫微村的一处无名陡坡,当地苗族多为青苗、白苗、花苗,先祖从贵州或广西迁徙而来。打猎、耕田、织麻、苗绣,是传统苗族的生活方式。
如今,这些传统正在逐渐离苗寨而去。
务农间隙,王德荣背着小外孙在松林里训练猎狗
大外孙在树下休息(黄心语摄)
老猎狗正在等待王德荣发出指令(邹欣芮摄)
男猎女织
德荣的捕猎史始于少年时代,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为了获取肉食,也为了在山中自卫,和其他苗族儿女一样,他从父辈那里慢慢学会了使用火枪,做弩打猎。少时,德荣会和叔叔们牵着马,花费七八天前往大理雪山摘取草药,熬干,制作涂抹在竹剑上的毒药。麂子,成体体重不超过35公斤,体长75~115厘米,善于跳跃,是德荣最熟悉的猎物。发现麂子后德荣会给出指令,猎狗将其追逐到他面前,举起弓弩,涂了自制毒药的竹剑从弩上迅速射出。
“毒药一剑封喉,麂子走十几米就倒下了。”德荣说,“不过我还是更喜欢用火枪,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