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政背着孙女
在自家玉米地里播撒肥料(邹欣芮摄)
王德荣的大外孙罗金山骑着骡子回家(刘诗琪摄)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德荣弩上的麻线是由他的妻子杨柳政纺的,柳政也是当地苗族织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屏边苗族》记载麻布制作手续繁多,要经过绩麻、煮线、纺织等十五道工序。同时,麻布和相关制品对苗家儿女意义重大,在许多苗家的出生礼、成人礼等仪式中不可或缺。婴儿出生后,要用母亲穿过的麻布裙包裹,寓意给婴儿带来温暖,传递母亲温良宽厚的品性;求子家庭用做过花杆的竹子做床,用杆顶上的麻布做衣裳,寓意经过富有生育潜力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熏染过的竹竿和布条,也会染上灵气,可助他们如愿以偿。
今年已经55岁的柳政,是紫微村麻栗树组整个苗寨里唯一还会织布的人。三年前,德荣用木头为她做了一套全新的织布机与纺线机。一年后,在当地苗族人创办的传媒公司的帮助下,她成为了苗族织布的非遗传承人。不下地的时间里,柳政搓麻,纺麻线,煮麻线,在织布机上拿起梭子织布,最后在织好的麻布或棉布上刺绣,把玫瑰、白云、流水,变成穿在身上的图案。
王德荣给杨柳政做的织布机(唐诗摄)
杨柳政正在纺麻线,孙女小怀在旁边看(唐诗摄)
延续之困
苗绣中的图腾记录了苗族的迁徙史与文化演变。但在紫微村,图腾的意义已渐渐失传,柳政和大部分仍在织布刺绣的老苗一样,只是按照祖辈留下的花纹样式刺绣,无法探寻花纹背后的故事。
柳政的孙女小怀对带有苗绣的衣服有种天然的亲近,一岁半的她会用婴儿特有的表达方式展示对这些衣物的喜爱。从襁褓到围兜,柳政一直在用这些衣物记录小怀的成长,也希望将这门手艺教给儿媳杨自花。“小孩喜欢这个嘛,看见(苗绣)就不哭了,就多给她做点。”但随着年纪增大,柳政的眼睛越来越不灵光,织布和做绣的速度也渐渐变慢,能教给儿媳的东西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