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有多难,司马炎到底多强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1-30 22:23:57

第三,醉心于声色,让司马炎对王朝的危机视若无睹。

万事皆有两面性,司马炎推行的一些政策在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为西晋王朝埋下了深层隐患。

弱干强枝,导致中央皇权衰落。司马氏篡魏,本质是世家大族联合窃取曹氏的天下;曹魏宗室力量弱小、无法屏卫中央,才给了他们以可乘之机。司马炎吸取这一教训,称帝后就一股脑分封了27个同姓诸侯王,并且赋予他们在封国内拥有军队、自行收税、设置官员的权力。

同时,他将曹魏时期业已采用的都督制度进一步深化,宗室诸王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之职,掌一州或数州之军事大权。在吞并东吴后,他之所以裁撤郡兵,也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司马家族的军权。

对比西汉初年的类似情况,分封制并非洪水猛兽,前提是中央的帝王足够强势。但司马炎在这方面恰恰又犯下大错,为了以标榜宗法制来巩固政权,他无视众多大臣反对,执意把智力低下的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为了确保不出乱子,他通过联姻权臣、任用宗室/外戚联合辅政的方式为儿子保驾护航。但问题在于,他寄予厚望的这些人,并没有一个具备伊尹、霍光、诸葛亮的能力水平与道德觉悟。

司马炎有多难,司马炎到底多强(9)

门阀制度与分封制、占田制的结合,导致社会分层严重、土地兼并恶化

作为世家大族的联合朝廷,西晋沿袭、发展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经过数十年的沿袭,当时的中正之职已经被豪族牢牢把控,品行、才干两大指标形同虚设,门第成了唯一标准。

西晋初年,刘毅上书司马炎,指出了这一制度的巨大缺陷:“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对于这一情况,司马炎无力扭转,他虽然多次下诏征用寒士,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难以仕进的寒门士人,纷纷选择投靠地方藩王,双方逐渐形成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为后来八王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后来在推行占田制时,司马炎允许官员可以根据官品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可对应享有免除徭役的特权,甚至这一权力还能代代世袭。这就造成一种现实后果:占田制在短期内确实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但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深化,土地兼并很快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豪族侵占官田的现象,兼并寻常百姓占有的耕地自然更不在话下。

司马炎有多难,司马炎到底多强(10)

少数民族内迁,引发了重重需要认真对待的矛盾

两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已成趋势。先有汉宣帝时期呼韩邪“保塞内附”,后有光武帝期间数万南匈奴移居西河美稷;三国时期,曹操将匈奴一分为五安置于太原、河东。至于氐、羌,都在东汉后期、三国时移居关中、河西,以缓解当地经济残破、人口不足的情况。 至于鲜卑各部,则以“保塞”的名义,自西向东散居在河西、北地、辽东一线。

客观而言,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但西晋采取的政策却有压迫之嫌,内迁胡人不单要承受同等赋税与劳役,还往往被各级官员压榨、盘剥。司马炎在位初期,胡汉混杂河西连年大旱,为了避免局势失控,司马炎派胡烈前往镇守。但后者一味采用高压手段处理问题,不仅没有缓解矛盾,还导致鲜卑豪强秃发树机能趁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叛。

这次叛乱持续多年,司马炎起用的胡烈、牵弘先后战死,凉州被攻陷。期间,部分匈奴人也在并州趁乱起事。虽然最终都被西晋朝廷镇压,但体现出的深刻矛盾已不容当权者忽视。为此,郭钦曾上书建议徙戎,却被司马炎无视。(后来司马衷时期江统也作《徙戎论》,同样无果)

司马炎有多难,司马炎到底多强(11)

综上,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虽然终结了三国分裂,并且积极探索、初步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基业。但受限于政权特色,他的许多政策都隐藏着亟需匡正之处;身为终结分裂的帝国,当时社会各层面都存在需要统治者加以解决的矛盾。但被小富即安思维驱使下的司马炎,却过早自鸣得意,迫不及待地贪图享乐,毫无责任心地将重重难题丢给了后代。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2年后,在政治、经济、民族、人才多重矛盾的共同作用下,西晋陷入了持续的内部混战,实力大损;公元316年,匈奴大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随之而来的是200多年的无休止战乱。一直到公元589年,才由隋文帝杨坚再度统一了天下。

如此看来,问题也许就在于当初司马炎赢得太轻松惬意了,这才造就了一个既开创了盛世、又埋下祸国基因的独特开国皇帝。

,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