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2-03 12:36:16

栗背伯劳

栗背伯劳中等体型(20厘米)而显纤细的伯劳。上体栗色,头顶、颈背及上背灰色,具黑色过眼纹而无眉纹。雄鸟额黑,雌鸟额具白色棕纹。两翼及尾黑色,初级飞羽的白色块斑于飞行中明显,尾羽边缘及尾端白色。与棕背伯劳的区别在尾较短,且具白色羽缘。虹膜红褐;嘴深灰;脚偏黑。时断时续的叫声似红尾伯劳。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印度支那及中国南方。性不怯生。栖息于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也常停立在枝头、村寨附近的篱笆或电线上,注视地面昆虫并捕食,主食鞘翅目昆虫。本种的生态很少报道。据La Touche(1930)报道,于6月19日采到1巢,位于幼杉树上,距地2.5m,由带有花序的草茎编成,内衬细草棍;卵淡青或淡黄色,上具淡灰、紫及黄褐色斑点。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5)

棕背伯劳

棕背伯劳也具有伯劳的普遍特征,头大,喙短而强壮有力,上喙具凹刻,先端向下弯曲成利钩,能很牢靠地捉住动物,使其不易自嘴里脱逃,脚短而强健。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棕背伯劳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6)

灰背伯劳

自前额、眼先过眼至耳羽黑色;头顶至下背暗灰;翅、尾黑褐;下体近白,胸染锈棕。 形态(依指名亚种):雄性成鸟:额基、眼先、眼周至耳羽黑色;头顶至下背暗灰;腰羽灰色染以锈棕,至尾上覆羽转为锈棕色;中央尾羽近黑,有淡棕端;外侧尾羽暗褐,内翈羽色较淡,各羽具窄的淡棕端斑;肩羽与背同色;翅覆羽及飞羽深黑褐色,初级飞羽不具翅斑,内灰背伯劳(图3)侧飞羽及大覆羽具淡棕色外缘及端缘。额、喉白色,颈侧略染锈色;胸以下白色但染以较重的锈棕色;胁羽、股羽及尾下覆羽锈棕。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但额基黑羽较窄,眼上略有白纹,头顶灰羽染浅棕,尾上覆羽可见细疏黑褐色鳞纹;肩羽染棕。下体污白,胸、胁染锈棕色。 幼鸟:不具黑前额;额、头顶至背羽为灰色染褐;腰、尾上覆羽满布黑褐色鳞纹;尾羽褐色,具灰棕色端斑;眼上有细白眉;眼先、过眼至耳羽黑色染褐;翅羽及飞羽褐色,内侧飞羽外翈及端部为淡灰棕色。颏、喉及颊污白色并均具有隐鳞斑;胸以下淡棕色,胸、腹侧、胁、股羽均满布密的黑褐色鳞纹;腹中央近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幼龄者下嘴基角色);腿黑色。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7)

黑额伯劳

物种信息:体长约20厘米。较灰伯劳或楔尾伯劳体型小。雄鸟额部黑色较多,次级飞羽黑色较浓。两胁带粉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粗哑的喘息叫声;吱吱的哨音略似鸫鸟。分布于欧洲南部及东部、亚洲中部;越冬至非洲。枝、草茎、要编成,内衬草茎及羽毛。也选用具有芳香气味的蒿草等整株植物编巢,这在红尾伯劳等多种伯劳的筑巢行为中均有发现。满窝卵通常5~6枚,淡黄色或淡棕色具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双亲孵卵,但以雌为主。孵孵期15天,雏鸟离巢约2周后可独立活动。共2亚种:新疆亚种(L.m turanicus Fediuschin)为罕见夏季繁殖鸟,见于中国极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阿拉陶山脉西北部的有树平原及灌丛草地。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