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2-03 12:36:16

灰伯劳

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阔叶林带的开阔或半开阔的生境,如林缘、灰伯劳灌丛和低矮的杂木林等处。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到后飞回树枝。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灰伯劳为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种大型伯劳。它不在中国繁殖,但在春、秋季节沿中国北方各省迁徙,并有少数个体在中国越冬。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9)

楔尾伯劳

体型甚大(31厘米)的灰色伯劳。眼罩黑色,眉纹白,两翼黑色并具粗的白色横纹。比灰伯劳体型大。三枚中央尾羽黑色,羽端具狭窄的白色,外侧尾羽白。亚种 giganteus比指名亚种色暗且缺少白色眉纹 别名:长尾灰伯劳大型伯劳,上体灰色,中央尾羽及翅羽黑色,初级飞羽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长,凸形尾。雄性成鸟:额基白色,略染淡棕,有鲜明而宽的眼上纹;自头顶至尾上覆羽灰色;肩羽与背羽同色,楔尾伯劳但外??灰白;中央尾羽黑色具白端斑;其外侧的一对大部黑色,羽基外及羽端白色;其外的一对外白色并具较明显的白内基部和大型白端斑;最外3对尾羽纯白,羽轴的中段黑色;翅覆羽黑色,初级覆羽具淡白色羽缘和羽端;初级习羽黑色,自第2枚以内均具超过羽长之半的白色羽基,构成鲜明的白色翅斑;次级飞羽黑色具宽白端缘,各羽的基部大半为白色,因而在翅上构成二个鲜明的翅斑;眼先黑色杂有灰褐羽,眼周、过眼及耳羽黑色。颏、喉白色;胸以下灰白略沾淡粉棕色。 雏鸟:背羽灰褐,自头顶至上背各羽的端部淡棕色,形成不清晰的细碎鳞纹;尾羽的黑色部分沾褐;尾上覆羽与背羽同色。颏、喉白色沾棕;胸、胁灰白沾粉褐色;尾下覆羽淡白略染乳黄;下体鳞纹不显著。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10)

红尾伯劳

外形特征 红尾伯劳(图2)普通亚种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指名亚种额和头顶红棕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上背、肩暗灰褐色(指名亚种棕褐色),下背、腰棕褐色。尾上覆羽棕红色,尾羽棕褐色具有隐约可见不甚明显的暗褐色横斑。两翅黑褐色,内侧覆羽暗灰褐色,外侧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翈具棕白色羽缘和先端。翅缘白色,眼先、眼周至耳区黑色,连结成一粗著的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直到耳后。眼上方至耳羽上方有一窄的白色眉纹。颏、喉和颊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两胁较多棕色,腋羽亦为棕白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苍淡,贯眼纹黑褐色。幼鸟上体棕褐色,各羽均缀黑褐色横斑和红尾伯劳(图3)棕色羽缘,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满杂以细的黑褐色波状横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铅灰色。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11)

灰伯劳和楔尾伯劳区别

灰伯劳和楔尾伯劳最大的区别在于尾巴,腰部颜色,体型大小。

尾巴:楔尾成楔型,尾部中间羽毛长一些,凸出来,灰伯劳的几乎是整齐的。

腰部:灰伯劳腰为灰白色,楔尾伯劳为灰色。

体型:头尾距离灰伯劳一般在27厘米左右,楔尾稍大些可以达到32厘米。但是不排除个体差异。或许灰伯劳也有体型超过楔尾伯劳的。

棕背伯劳公母对照,棕背伯劳公母图(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