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土壤中的微塑料
德国科学家Rillig发现了土壤“微塑料”污染,这之后人类开始着重研究土壤微塑料。初步发现,海洋微塑料80%源于陆地,而陆地的微塑料为海洋的4-23倍。
研究人员发现,亚微米级的碎片可透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在蒸腾拉力等生理特性下,进入地上可食部位。此外,这些微塑料也可通过新生侧根的狭小空隙进入茎叶组织内。
尽管人类对进入植物中的微塑料的含量还在研究中,但这一发现已意味着微塑料可能会重回人类餐桌上。
3 人体中的微塑料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通过调查来自中国11个省市参与者的粪便样本首次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证据:经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其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同时,人体内微塑料含量的升高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症。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研究人员检测了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发现在17人(77%)的血液中都存在微塑料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
继荷兰科学家率先在人类血液中检测到微塑料后,英国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首次在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料。英国《卫报》报道,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从13名接受手术患者的人体组织获取样本,其中有11人的组织样本中出现微塑料。最常见的微塑料颗粒是用于塑料包装、水管的聚丙烯,以及用于塑料水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微塑料无处不在,人类甚至已经在呼吸、饮用和食用微塑料。当微塑料进入人体时,它们会携带大量的有毒物质、致癌物质,包括重金属,多氯联二苯等。这些有毒物质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破坏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四 我国是如何应对的?
2007年12月31日我国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此通知被群众称为“限塑令”。
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五 面对塑料污染我们能做什么?
1. 避免一次性用品使用
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做法是拒绝使用塑料吸管。在外面用餐时可以告诉服务员你不需要塑料吸管。如果你习惯使用吸管的话,可以购买一个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吸管或者玻璃吸管,餐厅很少会看见你自带吸管的情况下还给你送去塑料吸管。尽量将食物放在玻璃容器中,而不是放在塑料容器中,可以将用过的玻璃罐再次利用,如储存调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