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生下来没有了娘,就叫他苦根吧”,这是家珍给凤霞的孩子取名时说的。后来,这个叫苦根的孩子,不仅没了娘,后来还失去去了爹,最后还丢了自己的命。
看完《活着》,有的人对苦根这个人物形象转头就忘了,有的人认为苦根就是整本书的败笔,那么,苦根的“死”真的是败笔么?他的一生都发生了什么呢?
0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那一天的雪特别大,产房门口,一个医生问:“保大还是保小”,二喜丝毫没有犹豫就回答了要保大,过程虽然有点漫长,好在母子平安,谁料一生下孩子,凤霞就大出血,最后,医生还是只抱出来一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儿。
其他哺乳动物有的生下来几个小时就可以爬行甚至学会觅食,而我们人类在生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弱小无助的,命苦的苦根从生下来开始就在爹的背篼里,饿了,二喜就只能找正奶孩子的女人,花上一毛钱,帮忙奶上几口,虽然很难,好在苦根转眼间就能走路了。苦根学会走路之后,二喜每天都会拉上板车载着苦根出门,他干活的时候,苦根就自己在一旁玩耍,别说这小家伙啊,从小就机灵的很,左邻右舍都喜欢他。
苦根的名字是家珍取的,她说“这孩子生下来没有了娘,就叫他苦根吧”,她可能心想:“自己的孩子有庆、凤霞,丈夫福贵,女婿二喜的名字寓意都是美好的,命运却与名字截然相反,或许真的是“贱名好养活”吧。”这个名字不仅是家珍对命运的妥协,也是她对这唯一的外孙的美好祝愿。
可是家珍错了,并不是每个贱名都那么好养活,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让命运所压倒”,贝多芬的这句话或许没错,但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前提是你要有那个力气和能力,很遗憾,弱小的苦根没有。
二喜接走凤霞
02后来,家珍也走了,日子就剩两个男人围着苦根转,三个人也是三代人。然而,命运总是无常,在苦根四岁那年,二喜也死了,被两排水泥夹死了,死前的最后还不忘大叫自己放心不下的儿子:“苦根”。
原本的三代人,现在就剩爷孙两代了,说来也巧,凤霞不会说话,上天竟让她生了一个伶牙利嘴的儿子,从小就会变着戏法让福贵给他买吃的,长得也和凤霞一样好看,还和有庆一样勤快,刚满五岁,就会帮忙割稻子了,福贵和苦根说:鸡养大了就会变成鹅,鹅大了就会变成羊,羊大了会变成牛。从这以后,苦根就天天盼着买牛的那天
福贵看着苦根一天天长大,也就一天比一天放心,就好像凤霞和有庆都还在,他心想,日子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有了这个孩子,心里总是满足的,所以这日子还得好好过下去,这样他百年之后,才能对凤霞、二喜、徐家的列祖列宗有个交代,然而,命运就是喜欢和富贵开玩笑,这次的玩笑是他的命根子——苦根。
03那是在苦根7岁那年,他的力气已经很大了,那天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有大雨,两个人为了不让田里成熟的棉花淋雨,马不停蹄的收割着,直到了中午,福贵才知道苦根病了,回到家里,福贵给他熬了一碗姜汤,煮了半锅新鲜的豆子,看到豆子,苦根多高兴啊,豆子这东西难得能吃上一回,这一回还是半锅……
可就是这半锅新鲜的豆子害死了苦根,他吃豆子撑死的,福贵是傍晚回到家才发现的,他看到苦根的嘴唇都青了,嘴巴里面还有两颗没有嚼烂的豆子。这苦命的孩子还没能等到他的鸡变成牛,就走了。福贵多么悔恨,是自己为了收棉花,一次次忽视了苦根的说自己不舒服,是自己粗心大意,煮了半锅的豆子给难得吃上一顿饱饭的苦根,是自己没有在苦根生病的时候陪在身边,一心只想着棉花......是自己又老又笨,害了苦根。
往后的日子,福贵只能一个人过了,过了几年,他给自己买了一头牛,除了给自己作伴,也算是了了苦根的生前日夜期盼的心愿。
04余华为什么要把苦根写死了呢?首先我们回到小说的核心,余华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什么?余华从一开始就已经告诉读者,他想通过这本书,借助福贵这个人物告诉你: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福贵曾经以为苦根就是他活下去的希望,但实际上呢?很明显不是,更确切的说苦根是读者的希望,这样一来,苦根的结局和读者预期形成一个巨大的反转,带来的冲击力更大,因此苦根的死不能算败笔。其二,余华在《活着》中对死亡的描写,更希望的是起到一个引发读者对生死思考的一个效果,所谓向死而生可能就是这样吧。
余华以福贵亲人的离去作为创作依据,福贵送走了身边一个个的亲人,“死亡”贯穿整部《活着》的始末,到最后福贵不因死亡而感到痛苦,不因活着就感到快乐,堪破命运的态度,和庄子有点类似,生死在普通人眼里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但在庄子眼里就是四季变迁的自然规律罢了,所以,庄子在妻子去世的时候,“箕踞鼓盆而歌”,他唱到:
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到了后来,在他快要死的时候,弟子都难过的哭了,他却很平静地说:
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 何贪于须臾?
循着这一点,如果你单纯把苦根当做福贵活着的希望,未免太过片面。现在你还觉得苦根的“死”是小说的败笔么?
END.
一起快乐读书,请关注【卢子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