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盼望着,出海打鱼的亲人,平安归来。
550年来,青岛民俗博物馆(天后宫)里,承载着先辈们对亲人平安归来的寄托。
天后宫位于太平路19号,是一处集妈祖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是一处颇具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历经550余年风雨洗礼而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堪称青岛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沧桑往事:险些被拆除
青岛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当时,它的名字叫天妃宫,规模较小,“有正殿三间,内供天后,东、西两配殿供龙王和财神,另有东、西厢房为住室”。来往船只停泊于此,祭祷天后,祈求平安。坐落于胡家庄,历代胡姓之族长,便世替为行监督之职的“庙董”。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近200年后,天妃宫得以扩建,住持道人宿义明和胡姓庙董,广为募捐,增建了戏楼和钟楼。这样,人们除了祈福外,还增加了看戏的去处。这也标志着,当时的青岛村已经逐渐热闹起来,人们在忙于生计之余,还会抽出闲暇季节娱乐消遣。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青岛村的胡启喜、胡存约等人,集资购香火地20亩,即今之太平路小学校址及其操场,令住持道人陈谦元永远看守,不许典当”,此时的天后宫已经颇具规模,由一个小庙变成了集祭拜、祈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繁华中心。
一座历经550多年的建筑不可能一帆风顺,它与青岛的命运休戚相关。在讲述天后宫跌宕起伏的命运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下一位胡姓名人。
胡姓人从即墨迁居青岛村之后,因这里近山靠海,大多数人以半农半渔为生。经过数百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清代,胡氏族人逐渐发展起了家族企业,有的世代下海捕鱼,有的则下海经商。在以海鲜为主要食物的青岛村,配些小酒是人们祛湿驱寒的主要饮品,即使现在,“哈啤酒吃蛤蜊”还是青岛人饭桌上的标配。看准商机,青岛村的胡姓后裔胡增瑞便在“行街”上开设了一家酒作坊,名为“瑞茂烧锅”,生产白酒。从小作坊到大作坊,胡增瑞的生意越做越好,名气也大增。因而,当青岛商家在天后宫碰头开会,决定成立“公所”时,胡增瑞因为人正直,名望较高,被推举为“会首”,也就是商会会长。
1897年,德国人的入侵让青岛村的平静热闹戛然而止。他们扬言要把青岛建成大都市,旋即把胡家人规划出了城市的中心,但是,他们的土地必须留下。拆迁已提上日程。以青岛村为中心的会前村、鲍岛村等多个村庄都在拆迁之列。当然,地理位置最佳的青岛村“首当其冲”。胡家几百年的基业就这样被夷为平地,房屋、店铺、土地都化为乌有,一片废墟之上,胡家族人含泪而去,他们星流云散,四处迁徙。如果这些胡家还能忍耐,那么德国打算拆除天后宫的行径则彻底惹怒了胡家人,也惹恼了青岛人。此时的天后宫已经不是简单的妈祖庙,是青岛人聚集的中心地,其地位不可撼动。
胡存约挺身而出,率领商家和居民代表与德国当局交涉,《据太清宫志》记载,他向德国总督瓦德克陈清利害:“青岛为水路码头,而运输货物多赖帆船,而帆船所信仰者,惟天后圣母也。一旦该庙废毁,恐帆船裹足而商业减色矣。”但德国总督认为“前海岸一带已定为德人居住区域,若留该庙,则与原定计划不符”,他还提出在皇帝街(今馆陶路)拨出土地,“督令天后宫速迁”。胡存约岂能罢休?他争言道:“商埠初开,商业幼稚,迁庙之举,非同小可,须俟一二年后,聚得巨资,方可举办。”德国总督看到胡存约如此“难缠”,只好暂时搁置。在瓦德克回国述职时,胡存约仍不放弃,他在与众商家举办的送行宴会上说:“天后宫建自明代,历史悠久,若以古迹观之,尤足以壮行色也”。德国总督连忙推脱说得请示德皇,其实德国人不可能不知道古迹的作用,而且他们更怕引起众怒,只得作罢。
1931年,天后宫又差点被拆,主要因为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认为天后宫在洋楼之间很不协调,准备将其迁往市外。此时胡存约早已去世,但他的三个儿子胡毓岱、胡毓嵩和胡毓华都时为名流,并兼任天后宫庙董。天后宫住持道人赵泰昌听到要拆迁的消息,连忙联系到胡毓嵩兄弟及庙董傅炳昭和朱文彬共同商讨对策,他们立刻向市政当局晓以利害,并讲述了德租时期力争保庙的经过,最终保住了天后宫。
建筑特色:戏楼古色古香
如今的天后宫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院落总体呈长方形,南北两进院落,是青岛市区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古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古建筑群整体采取的是中国古典的轴线式布局,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
最有建筑特色的当属天后宫的戏楼。
天后宫修建之初同时建有戏楼,现存的同治年间石碑记载:“天后宫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1865年6月,天后宫进行了修缮并重建戏楼,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对戏楼有如下描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靠连为一体,中间有过路台,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履以琉璃瓦。重修之后的天后宫,“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梲耀彩,金碧辉煌,可威震四海……”。戏楼呈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形式,通高11.6米,长宽约12米,飞檐斗拱,脊兽、鸱吻、垂兽均为绿琉璃,黄琉璃筒、板瓦顶,顶铺黄琉璃心,绿琉璃边框,黄瓦绿边,蔚为壮观。二层室内为戏楼展示场所,戏楼大梁经苏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包袱画绘有金陵十二钗红楼人物、春秋故事"吹箫引凤图"、"敦煌飞天图"等。
院内建筑物为清水墙、小灰瓦,红色柱子,檐下苏式彩绘点染。两厢为民俗文化展厅,日常展出妈祖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的馆藏精品和研究成果。(图片和建筑资料由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