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初上海李梅龄从德国引进10羽铭鸽计有密勒系,摩尔系,以及固耐,伟奇,德国军用鸽等。他以杂交和近交兼用的方法培养成李梅龄系,多次与洋人比赛中获胜,迫使称王称霸的洋人认输。
解放初期,上海李祖光以自己的财力和胆略,收集一批美国军用鸽和其它铭系鸽,其中西翁占多数。50年育出幼鸽97羽SRPC50;1-97,51年兖州一战大获全胜。
李祖光引进这些鸽子时就考虑到近亲配的问题,请查看“小麻雀”血统表中50-54,4042就是他亲自培养的近亲鸽中的2羽,他是杂交与近交兼用的。
世界铭鸽詹森系天霸王“胜利号”,被日本石井启二引进,他与藤井孝彦的对话中有这样几句;
石井:一年后,可有父女配的机会,我正等待着呢!
藤井:父女配可能获得效果最佳的种鸽……
李祖光引种用种与石井引种用种虽相隔30多年,但这不是巧合,而是近亲相配的应用早被世人承认了的。
当务之急是近交目前我国许多鸽友用外籍鸽与国内鸽子杂交,特别是沿海城市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速度和生态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翻开中华信鸽杂志和鸽选,许多品评优胜鸽是含有外血的,这与前几年相比,年年在提高。
有人认为这是杂交优势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果,有可能助长不断引进,不断杂交,而忽视近交的势头。人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将当前涌现出的优胜鸽的优势保存下来,而不要在不断杂交中将这些优势淹没了。
例如引入一羽种鸽,如果原主人是用“散养十打野=归巢”的方法训练的,他的下代在你处,你如果不用原主人的训练方法,在比赛中就有可能不归或晚归。应该分析目前所取得成绩的优胜鸽的主流,进行留种、保种,以便在今后培育中不断扩大这种优势。
有人担心近交会使鸽子退化,其实鸽子是人饲养的受人控制的,是通过人们存优去劣的选择来利用的。
何况鸽界绝对的近交是没有的,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品系鸽培育人,都有引进外系种鸽掺入自己的品系鸽中的记载,包括詹森兄弟,是以自己的鸽系为主体,慎重地渗入新的血系,使自己的鸽系能不断提高,保持经久不衰。
我国李梅龄一直保持近亲交配,60年代初他才从张氏兄弟的手中引进了王福元纯西翁系,掺入他的李系中是出了成绩的,如果那次引进提前10年就更好了。我曾在李家看到4羽西翁鸽子,怎样使用我不清楚,肯定他是将绛色鸽子排除掉的。
张顺奎改良型李鸟
现在用假设法举例说明杂交后,回交提纯的过程。假设纯李系配纯西翁系,第一代杂交鸽李系与西翁系各占50%,其中具有李系特征的可称李系,因已达50%的成份,同理具有西翁系特征的也可称西翁系。
用50%的李系与另一羽纯李系回交,第2代则是含李系75%,含西翁系25%,含25%的西翁系不能称西翁系。
再用含75%李系与另一羽纯李系回交,第3代则含李系87.5%,含西翁12.5%。再用含87.5%的李系与另一羽纯李系回交,第4代则是含李系93.75%,西翁系6.25%。
一般到第4代含李系93.75%认为是纯李系,而西翁系已在李系中排除了,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准则。
从30-50年代,我国应用杂交、近交培育各具特色品系鸽,主要是李梅龄,黄钟,王福元、李祖光等人。他们拥有很好的饲养场地。保持一定数量的鸽群,用正统的培育方法进行繁衍、训练和参赛。
其他人应用近交的条件远比不上他们,因而大多数人采用杂交繁殖容易被人们接受,成功迅速,但失败也快。通常选一些种鸽或赛鸽,配对繁殖,从竞翔实绩中,去劣存优,再引种配优。
一般有经验的老手凭自己的经验选种配种,新手一般是去买一羽赛绩鸽或讨一对蛋,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50-70年代中期,我国鸽界基本上处于闭关自守,其中还经历了令人难忘的三年困难和十年鸽难,人的肚子还吃不饱,养鸽还要受到批判,怎能顾得上它们呢!鸽会工作停顿,许多鸽友不养鸽子了,能保存一些就不易了。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发展很次,特别是内地信鸽的兴起,上海、江苏大量繁殖,许多已不养鸽子的人,也重新盖棚了,配对仍然是杂交为主的老经验。
广大鸽友中有一种倾向是重长轻短,热衷于培养超远程鸽,显示杂交培育的成果,赛程越来越受欢迎。杂志上介绍杂交方面的经验文章也多,近交方面的文章少,也没有人要看。
90年代我国鸽界出现了新的气象,由于改革开放,外籍鸽的来源多了,特别是沿海一带城市的鸽友,应用外籍鸽杂交,出现了一批速度快、生态好的杂交鸽,表面上是杂交优势所取得的成果,实质上是我国信鸽品种更新,改良提高已经开始,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信鸽在速度和生态方面落后于形势,我国的品评打分标准基本上参照国际标准,竞翔赛制迟早也要向国际标准靠拢。
我国已建立了国际公棚,上海的信鸽已参加国际公棚竞翔,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去思考,去改革,去实践。
配对是鸽友们感兴趣的问题,杂交的经验似乎强调过头,如果不重视近交,不重视杂交与近交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会妨碍我国鸽质的进一步提高,妨碍名品系的形成,应该引引起鸽友们的高度重视。
END
文|顾尔皆
[微笑]感谢阅读!鼓励请点赞 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