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初创建于金代(1115~1234),初名西刘村寺。元代改称报恩洪济寺,后毁于兵燹,殿宇无存。明天顺元年(1457)开始在原址重建,成化二年(1466)完工,更名“弘慈广济寺”。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又两次重建。民国年间,寺两次遭火灾,又两次重建。解放初期,政府拨款将全部寺舍修复,1953年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址。此后又两次进行全面修缮,使之得以保存古寺原貌。
万松老人塔
西四路口南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古塔,这便是万松老人塔。它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旁边的砖塔胡同因之得名,这条胡同也是北京从元代留存至今的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砖塔胡同的古老,我们可以从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佐证。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至于“羊市”则应指砖塔胡同旁边的羊肉胡同,同样历史悠久。
砖塔胡同还留下很多名人足迹。1923年鲁迅在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1927年刘少奇随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暂住在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的同事家里。
如今,万松老人塔下有个典雅的小院,这便是正阳书局,是一个专门卖北京文史类旧书的书店,掌柜是个小伙子,名叫崔勇,热爱北京文化,辞去外企职位开了这家书店,这里能找到不少北京史料,是很多北京人寄托乡愁的地方。这个小院很适合没事闲逛,翻翻旧书,看看古塔,院子里经常有展览,还有茶座,是个很惬意地可以闲度时光的地方。书店里的猫非常慵懒可爱,名叫“砖砖”。
西什库教堂
从西四再往东走,过了西安门,便可以看见西什库教堂的尖顶。西什库教堂俗称北堂,和宣武门的南堂相对应。它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整体建筑非常美丽。西什库教堂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其中有一座配楼,是原来神职人员的宿舍,建于1901年,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西式小楼,如今改建成“1901”咖啡馆,望着教堂的尖顶,可以慵懒地在这里泡上一天。
北平图书馆旧址
向东走过了府右街路口,便进入文津街,可以看到路北一座巍峨的大门,门口两个威武的石狮子,这大概就是老舍先生说的那个“大号的石狮子”。这是北平图书馆旧址,如今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部。
这个地方可不简单,北平图书馆1931年落成,它是当时远东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共耗费银元240余万元,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较之美国国会图书馆决不逊色。有学人记载“单是它那中央大厅两侧下楼梯的卫生间,铺地六角小瓷砖,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能看到外面的窗玻璃,一色都是美国货,比北京饭店的还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