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在动物的生命历程中,牙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其自身生存生活条件的变化,动物牙齿的形态结构、功能特性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同种类的动物形成了与自身食性相适应的牙齿结构。
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属于多牙列,这些动物在生命期内始终处于换牙状态。它们的牙齿形态多为三角片或椎体形,功能单一,只有撕扯、抓捕或叼住猎物的功能,并没有咀嚼功能。
哺乳动物开始出现牙齿的分化以及二出齿,这也是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分水岭。二出齿指的是哺乳动物整个生命期内共有的两套牙齿,即乳牙和恒牙。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其中前臼齿和臼齿合称为颊齿,牙齿的分化导致上下牙齿的咀嚼面达到高契合度状态,可以完成紧密的闭合。
不同类型哺乳动物的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形态各不相同,这与它们的食性相适应。食肉动物的牙齿非常尖利,齿尖咬合时就像铡刀一样,能够轻易地将猎物的韧带和软骨切断。同时食肉动物的犬齿形状长且粗大,相当尖利,能够直接穿透猎物的身体。食草动物的臼齿为高齿冠,非常适合磨碎植物。
在哺乳动物中,兔的牙齿十分独特。兔齿的前、后排分别是一对大、小门齿,第一对门齿与生俱来且始终保持生长状态,所以必须经常啃咬硬物来研磨牙齿,才能保证门齿的咬合功能。除了兔之外,同属哺乳类动物的鼠也有类似的啮齿行为。
还有些哺乳动物的牙齿也比较特殊,比如大象的牙齿。大象的食量大,不停地咀嚼杂草、果实、树叶和树枝等,除了两根象牙,大象的牙床在上下左右4处位置分别有6颗臼齿用来咀嚼食物。但这24颗臼齿是分为6套、每套4颗依次长出以供使用的:新臼齿长出的同时,磨损严重的旧臼齿也随之脱落,直至完全被新臼齿代替。大象的臼齿的生长过程与其他动物不同,从后向前生长,而非从下向上生长。大象的最后一个臼齿会在60岁左右长出,至此完成所有换牙过程。
动物牙齿的形状、尺寸、数量和其进食习性息息相关,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未来也许随着生存条件的变化,动物进食习性会进一步演变,动物的牙齿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高级教师李艳芝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来源:新华号 新华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