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出现“斯人”的那段记忆,是什么时候学习的呢?好在这两个“斯”和“是”不管怎么写,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人的意思,文章大意不会有出入。
所以现在推测,可能是中间有哪个版本的课文里,印刷的是“斯人”。或者说课外读物,影视剧等中出现了错误的引导,导致同学们觉得当时学的就是“斯人”。
毕竟现在错误的影视剧和读物,其实还是不少的。像我们常看的甄嬛传,剧本精良之中,也有很多错误的诗句。
那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诗句甄嬛在雪夜里,吟诵了诗句: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如果放在正常历史上,四大爷就要来一句,哪里来的文盲?
原诗句应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这里的朔风是说北风的意思,还有表白的时候后会听到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这句话,想必平时同学们有点小矫情的时候,没少说。但语文老师告诉你,正确版本是直教生死相许。这其中意思不差什么,但确实是有细微差距的。
就好像这篇初中课文,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是人”和“斯人”的写法不同。包括我们清晰地知道很多诗句,在中间因为不少学生都读错,所以干脆更改了发音。
对于这种情况,确实有学生接受不了。或者毕业很久的家长接受不了,觉得很破坏意境。也违背了自己当初所学,但确实读起来更方便后来人了,现在的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