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高加索地区民族服饰的而俄罗斯联邦内车臣自治共和国总统小卡德罗夫
沙俄时代,无论是扎波罗热哥萨克还是顿河哥萨克,它的上层同样都是贵族和地主,积极拥护落后的农奴制。
而且,他们打仗时充满了野蛮的气息,那时候按照欧洲国家传统惯例,打仗抓到俘虏军官以后都会被优待,尤其是贵族俘虏,还能拿来索要赎金,进行外交博弈。
但哥萨克很多时候偏就不管这一套,抓到俘虏后一律就地斩首~这也让他们被打上了野蛮、残暴的标签。
到了18世纪末,随着拉辛与普加乔夫等多次大规模起义,沙俄愈发担心这些民间军事团体做大后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因此,开始对哥萨克实行一边拉一边打的政策,暗中加以限制。
比如,以优惠分配土地为名,把势力较大的部落迁移到外地,将哥萨克人编入俄正规军,接受沙俄的军事文化、制度教育和国家、民族观念等等。
在俄军中服役的哥萨克人
这以后,无论是来自乌克兰还是俄罗斯境内,沙俄军队中,都存在着大量成建制的哥萨克军团,为沙皇征战沙场。哥萨克人几乎参与了所有跟俄国人有关的对内对外的大小战争。
比如,1684,中俄的雅克萨之战中,大清国就俘获了一百余名沙俄俘虏,他们大部分都是哥萨克人。
这些人对大清表示了臣服。于是,康熙皇帝下旨把他们编入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安置在北京东直门内胡家圈胡同。为了尊重这些人的民族信仰,还特意在周边拨了块地,让他们盖东正教教堂。这就是“圣尼古拉教堂”的来历。不过,北京人都习惯地将这种顶着“洋葱头”的建筑称作“罗刹庙”,一叫就是好几百年。
到了苏俄内战时期,哥萨克人曾经一度被红色政权定义成了一个“边区富有者,中小土地占有者阶层”,一些人受到了镇压。特别是顿河哥萨克,就如同小说《静静的顿河》里面描述的那样,他们忙前忙后,但最终因“站错队”,结果很悲剧。
在苏联时代,大部分哥萨克人都被团结在了红旗下,共建苏维埃社会主义,只有卫国战争期间,曾经出现过某些不和谐的“伪军”哥萨克。
投靠德国人的乌克兰哥萨克被纳粹组建成了武装党卫队的哥萨克骑兵师
当然,他们的主流还是不怕牺牲,保卫祖国的“红色哥萨克”。
1945年5月,首次胜利日红场阅兵中的苏联红军哥萨克官兵,军功章挂满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