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内蒙古呼伦贝尔北部的大兴安岭莫尔道嘎林区气温降至 -40℃左右,冷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形成“雾凇”,宛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刘兆明摄)
大兴安岭的泰加林以落叶松为优势种。落叶松这个树种很特别,它是松科大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冬季落叶的种类,适应性非常强,具有极耐低温、耐水湿、喜阳等特性。就拿兴安落叶松来说,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在-50℃到-60℃的极端低温下也能正常生长,在山麓、沼泽、泥炭沼泽、草甸等各种不同生境都能存活。即使在永久冻土区,地上也能生长兴安落叶松。西伯利亚落叶松又名新疆落叶松,与兴安落叶松习性相似,都是能耐-40℃极寒的松科“硬汉”。
雪后,一只赤狐行走在森林边。它悠闲的样子和雪后的森林勾勒出泰加林特有的气质。(刘璐摄)
寒冷阻碍了土壤的发育。大兴安岭的土壤皆为季节性冻土,并有近60%的面积为多年连续冻土分布区和多年岛状冻土分布区。泰加林的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棕色针叶林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有效肥力低、土层薄、质地疏松,林中的落叶和苔藓可以在凉爽潮湿的气候中长期留在森林里。寒冷的气候和又“穷”又“酸”的土壤(pH值在5-7之间)对有些植物不是很友好,所以,泰加林林下物种不算太丰富,相对比较通透。
桦树是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的寒温带树种,也是泰加林里颜值最高、知名度最高、最受人们喜爱的阔叶树。特别是在大兴安岭,白桦是大兴安岭仅次于兴安落叶松的第二大树种。白桦雪白的树干、高挑的身材,以及秋季金黄的树叶非常契合人类的审美。许多人或许还不知道,白桦不仅生得清秀,而且自古就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特别是泰加林生活的狩猎民族最喜欢白桦。早在新石器时代,北方民族就用桦木和桦皮制作各种物品,如撮罗子、桦木屋、弓箭、船只、木桶、木碗、箱等,用白桦皮做船、盒子和各种工艺品,甚至还将白桦皮捣成纤维制成布,造成纸,有的民族还曾用白桦皮制作钞票。白桦皮取之不尽,坚韧、柔软、防潮、经久耐用。白桦皮有油性,即使被雨淋湿,也能一点就着,是极好的引火材料。甚至有人讲,狩猎文化就是白桦文化,可见白桦在人类历史中的巨大作用。现在,白桦树汁还可用来做饮料。但新疆阿尔泰山分布的桦树不是白桦,而是垂枝桦。
白桦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的优势树种之一,“泰加林王国”俄罗斯把白桦作为国树。白桦也是大兴安岭泰加林独有的风景,西边的阿尔泰山没有白桦。(赵天华摄)
山杨是白桦的“小伙伴”,二者是泰加林经过火烧或砍伐后最先成长起来的先锋树种,具有改善土壤、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泰加林的植物种类虽然不算多,但分布广、面积大。在不同生境的沼泽、草甸、林缘、山麓及亚高山地带,均有大大小小的越橘等群落,它们的果实为泰加林的鸟兽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泰加林里的明星动物:驼鹿和貂熊泰加林地处寒温带,冬季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区域。对野生动物而言,熬过漫长的寒冬是最严酷的生存挑战,很多食肉动物到了冬季由于食物稀少,会冬眠或迁往较南部的地区。
尽管如此,总还是有些动物更适应这里,比如,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就有紫貂、貂熊、棕熊、黑熊、野猪、猞猁、驼鹿、原麝、马鹿、狍子、狼、香鼬、雪兔等50多种兽类,花尾榛鸡、黑琴鸡、黑嘴松鸡、乌林鸮等200多种鸟类。它们多属于喜冷怕热型的。这里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适应寒冷的气候和深山密林等自然条件,有些种形成了冬眠的特点,有些种则春、秋两次换毛,冬毛十分丰厚,有些种则具有储藏冬粮、善营雪地生活的习性,动物皮毛颜色白化或冬白、夏棕的种类较多。
寒冷的冬天和短暂的夏天对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极具挑战性,所以泰加林的两爬类动物不多,仅有的一些种类一般会通过冬眠来应对严寒气候。大兴安岭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只有10余种,如中华蟾蜍、中国林蛙、蝮蛇等。
传说中圣诞老人的坐骑驯鹿就是泰加林动物,它们的分布南界在大兴安岭。但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期近亲繁殖等原因,中国的驯鹿种群退化严重,数量岌岌可危,目前属于半家养动物。
中国泰加林最有名的野生有蹄类是驼鹿。驼鹿是鹿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动物。从全球范围看,欧亚和北美等地的驼鹿种群由于气候变暖呈现向北退缩的趋势。我国的驼鹿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其中,大、小兴安岭林区是亚洲驼鹿分布的最南缘,也是世界驼鹿分布的最南界。
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养的白色驯鹿(白鹿)。(刘兆明摄)
貂熊是典型的寒温带动物,身形介于貂和熊之间,是体型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中国阿尔泰山区和大兴安岭地区均有分布。貂熊掘穴而居,昼伏夜出,它们生性机警凶猛,不挑食。
如气候持续变暖,泰加林可能移出中国泰加林的树木生长缓慢。但由于以松、桦类为主,树木富含油脂,泰加林极易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火灾一直是影响泰加林生态系统演替节奏和演替方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北美地区,近年频繁爆发大规模的森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