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之前,泛江汉平原一带已经下沉为陆凹地,逐渐形成湖盆,巨型大湖(云梦泽)出现了。湖北的江汉湖群一般被认为来源于长江、汉江及其他河流的改道和摆动运动使云梦泽消退,伴随着江湖的相互作用,云梦泽被分割成众多更小的湖泊,原云梦泽一带成了湖泊和沼泽共存的地区,越往后大湖泊化小,小湖泊再化小,沼泽消失,露出水面的稳定陆地越多,云梦泽就这样消失了,剩下的是低平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显示,武汉地区的地质主要由湖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和残坡积物构成,在三万多年以前,武汉地区大部分区域仍然泡在水中,距今三万年之后有逐渐有大片陆地露出水面。
地质研究回答了武汉的湖泊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漫长的时间里,汉江汇入长江处(也称汉江三角洲)一直在往东边推移,直到明成化年间基本定型,河流的改道和摆动,一方面河流中夹带的泥沙和生物残骸淤塞了湖泊,使较大的湖泊被分割或萎缩,另一方面河流故道可以会潴水成湖,武汉的天然湖泊就是这么来的。
武汉的湖泊为何萎缩
一般来讲,湖泊的萎缩表现为面积缩小、容积变小,数量减少,在历史早期,武汉地区的湖泊数量比现在还多,面积和容积也比现在大,但即使没有人类活动,吞吐型湖泊的最终命运都是消亡,因为河流与湖泊的相互作用就会使这些湖泊消失,河流会夹带泥沙和生物残骸注入湖中,让湖盆淤浅,轻则湖泊会被分割,重则湖泊会消亡变成沼泽地,进而变成地基较为稳定的陆地,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千百年、上万年的时间。
在人类生出征服自然*的时代,湖泊的消亡根本不需要千百年,十年、数十年就足够了,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我国最大淡水湖的易位,爷爷一辈的我国最大淡水湖是洞庭湖,到了爸爸一辈已经变成了鄱阳湖,如此大湖都如此,小得多的湖泊就更不用说了。
在上世纪及本世纪初,随着武汉的人口增加,城市就要扩大,其中最先需要的就是地,因此部分湖泊被填平了,有些湖泊部分水域被填平了,武汉的湖泊面积、数量、容积就这样减少了,由此引发了对城市不利的后果,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作用下降,每到雨季可以看到原来是湖泊而被填的区域,往往是内涝最严重区域,很多地方年年可以“看海”。
东湖截污前
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中,消失的不止是湖泊的面积和数量,还有湖泊水质也在恶化,2016年武汉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在武汉166个湖泊中,进行水质监测的是165个,Ⅱ类水质的湖泊数量是2个,Ⅲ类水质7个,Ⅳ类水质60个,Ⅴ类水质44个,劣Ⅴ类水质达52个,这些湖泊中,有59个湖泊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14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
武汉的湖泊到哪里去
雨季时节的内涝和严重积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了城市湖泊的作用,像武汉这样地势低平的内陆江湖城市,每年的雨季最主要的市政工作就是防汛、放内涝,在多年的经验教训中,保护湖泊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在武汉中心城区,湖泊被保护的同时,湖泊所发挥的作用惠及了全体市民。
近五六年来,武汉已经大手笔进行了湖泊的保护工作,官方层面要求“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重拳治湖,守住湖泊底线,一个湖泊不能少,一寸水域不减少”,承诺“锁定岸线、全面截污、还湖于民、一湖一景、江湖连通”,每年都会发布武汉湖泊“体检”报告,对湖泊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以采取有效措施对湖泊进行保护和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