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有什么精神,蚂蚁有智慧的表现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4-05-07 07:26:59

在上世纪50~60年代,报纸和新闻纪录片上常会出现一些如“猴子骑大象”“蟹吃牛”“蚂蚁啃骨头”“草窝里飞出金凤凰”等俚语,其中“蚂蚁啃骨头”还飞上了《解放日报》的头版,成为新闻纪录片的片名。当时,这些与上海工人师傅有关的俚语家喻户晓,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绝对不输给现在网络上很火的“奇葩说”和“papi酱”。

蚂蚁有什么精神,蚂蚁有智慧的表现(1)

工人师傅们在搞技术革新

“蚂蚁啃骨头”是怎么来的

原坐落在黄浦江边南市半淞园路上的上海建设机器厂,是解放后由五家私营小厂合并而成的。那个时候工厂里只有一些用皮带传动的老爷机床,这些老机床大多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只能加工一些简单的小零件。

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落实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需求,1958年7月,建设机器厂接到了国家下达的紧急加工大型设备任务,要求在18天里完成。

在这大型设备中,有个零件重达11吨,一张一比十的图纸,摊开来比两张办公桌还大,不要说加工,就是厂里最大的机床,把这个大家伙放上去也立刻会被压坏。没有大型车床设备,加工大零件有困难。于是全厂掀起了大搞技术革新的高潮。

工人们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以小攻大,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最关键的是先做了一台活动机床。

蚂蚁有什么精神,蚂蚁有智慧的表现(2)

工人们尝试用小机器造起了大工件

当年新闻纪录片《蚂蚁啃骨头》的解说词是这样描述的:工人们的智慧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活动车床像老鼠咬大象耳朵一样进行着切削。创造一件东西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发现车速太快,车刀就容易损坏,厂长及时想出了办法,装上一个变速器来调节它的速度,现在车速正常了。用小机床干大活的土办法提前两天完成了加工任务。老师傅们形象地把这种方法比喻为“蟹吃牛”。

1958年12月4日,陈毅副总理陪同朝鲜金日成首相等贵宾来到建设机器厂参观,高度称赞了工人们的创造精神,看到工人用这种方法加工大型部件,脱口就说了一句:“这不是叫蚂蚁啃骨头吗?”

参观了建设机器厂后,陈毅副总理很激动,两天后,他就用诗歌体的形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参观蚂蚁啃骨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

朝鲜同志到场首先受着全厂的欢迎。

大众欢呼向朝鲜政府代表团致敬!

首相同志问了党支书,问了厂长和工人:

什么是蚂蚁啃骨头?

答说:就是小厂小机器制造大部件,

就是用手工劳动和土办法制造现代机器产品,

就是从小件做起,最后把大件搞成。

这样节省了建设资金,

充分利用了新旧技术,

充分利用了一切废品,

更重要发挥了全体职工的干劲,

把干劲发挥到最大可能。

你们有没有工程师?

答说没有工程师,只有八个老工人。

他们工龄多少?

都是三十年以上。

这就是力量恐怕比工程师还行。

你们有没有设计图?

答说:我们也搞些草图,一面制造,

几次反复也能达到够格的标准。

首相同志称赞说:

这就是中国大跃进的一面!

你看这儿没有厂房,

在露天就进行机械制造。

这是穷办法,这是合乎科学的办法。

中国既然可以做,

朝鲜当然可以借镜!

……

蚂蚁有什么精神,蚂蚁有智慧的表现(3)

陈毅发表的诗作《参观蚂蚁啃骨头》

那个年代,工厂里分成不同的车间和大大小小的班组,每个班组每天都有固定的读报时间,那时报刊的种类并不多,只有《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这篇《参观蚂蚁啃骨头》的文章在《解放日报》一发表,立刻轰动了上海。

解放后上海第一任老市长和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的赞扬,使工人们倍感自豪。很快,上海就掀起了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那个年代,像蚂蚁啃骨头那样的工业传奇是很多的,一些工厂还评出了“蚁王”“ 蚁工”, 当时,这场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还影响到了全国。

蚂蚁有什么精神,蚂蚁有智慧的表现(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