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里的数字“七”
《太平御览》中的女娲七日造人神话描述了女娲“一日造鸡,二日造狗,三日造羊,四日造猪,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造人”的形象。
女娲七日造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羊日、猪日、牛日、马日、人日。
中国神话故事里也少不了“七”的参与,指引古代人方向的北斗七星,七仙女与凡人董永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是古代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练就了火眼金睛。
习俗里的数字“七”中国人丧葬习俗中,有为死者超度亡灵的“七七追荐”活动,俗称“陆道场”,一般少则七夭,多则四十九天,分为七期,每七天为一期,分别称首,七、二七、三七直至七七(又称断七、终七)。
神秘的数字“七”古代人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星象来推测的,而月亮是肉眼最容易观察的。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的月相称叫做“新月”,古人称这日为“朔日”,也就是农历初一。此后,随着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太阳逐渐向东移动,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扩展,七天后,月相呈一般明亮一半阴暗(西半边亮)的“上弦月”,再过七天(农历十五前后),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此时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便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满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过了七天,又变成了明暗各半(东半边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后,月亮继续亏缺,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同样用时七天左右。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古人称之为一个“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