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大洪水与极移
从上文我们知道,《旧约》中的大洪水传说,实在是几次大洪水的模糊记忆。
从中国典籍看,有记载的大洪水,首推女娲时的大洪水。
女娲真的存在吗?
从《山海经》看,女娲是存在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是什么意思?
经文前面说“十人”,可后面谈到的却只有一人,可见“十人”并不是十个人的意思。那“十人”是什么?这段经文要用上海话读。十人,上海话就是陕人。女娲之肠,上海话就是女娲之葬。肠、葬上古同音互译。栗广之野就是栗广之阳或栗广之岩(崖)。经文的意思是:有神,陕人,名叫女娲神,逝后为神,处于栗广之岩,困倒而逝。
从经文意思来看,女娲是累死的。
女娲是怎么累死的?
因为大洪水。
据《淮南子.览冥训》说:“昔者黄帝治天下……然犹未及虑戏氏之道也。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是中国最早的大洪水----女娲时大洪水。
大洪水的原因是什么?
《淮南子》实际已点明了女娲时大洪水的原因。只不过前人都没有看懂。
原因是什么?
是极移!
为什么?
我们看《淮南子》怎么说的。《淮南子》说,从前黄帝治理天下,......然而还是不及虑戏氏治国之道。往古之时,南极、北极、东极、西极四极紊乱,九州分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火灾炎炎而不熄灭,洪水汤汤而不停息,凶兽到处吞食人民,猛禽到处扑食老幼。于是女娲炼红铜以补苍天,斩断大鳌的四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救冀州,积芦灰以止洪水。
四极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都将它附会为四根天柱。那是后人不理解而附会的产物。天哪有什么柱子。四极就是东南西北四极。四极废就是说东南西北四极易位。也就是说原来的东方不是东方了,西方也不是西方了,南、北也不是从前的南、北方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太阳不是从以前的东方升起了,太阳可能从原来的南方升起,也可能从原来的北方甚至西方升起。
太阳会从西边升起吗?
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且慢。
先让我们看一看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说:“埃及人和他们的祭司所告诉我的事情就是这些了。他们跟我说,从第一个国王到最后的那个海帕伊司托斯的祭司,中间总计是三百四十一世,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也就有相同数目的国王和祭司长。三百世是一万年,三世等于一百年。不把三百世计算在内,剩下的四十一世则是一千三百四十年。这样算来,全部时间就是一万一千三百四十年;他们说,在这全部时期当中,他们没有一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告诉我说,在这一段时期里,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了四次;两次它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的,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的;虽然如此,埃及现在却没有经受任何变化,不管是在河流和土地的生产方面,还是在疾病和死亡的事情上面都是如此。”
希罗多德说,埃及的祭司告诉他,从埃及第一个国王到海帕伊司托斯祭司时埃及共有341世,341个国王。在这341个国王期间,“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了四次。两次它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的,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的。”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逆反常规”,说明太阳不是东升西落!埃及祭司也正是这个意思,他说有两次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现在下落的地方不就是西方吗?可见太阳有两次是从西方升起的。但后一句不好理解。太阳有升就有落。后一句“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这与前一句不是同一个意思吗?如果是同一个意思,那就只是从西方升起了两次啊。可它又说逆反常规地升起了四次。当然这可能是埃及祭司在表达上有问题。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以现在的方位作参照的话,应该是太阳西升东落,再东升西落,又西升东落,最后东升西落。这样就是四次。每一次太阳运动和前一次比较起来就是逆反常规了。
不管实际是怎么样,希罗多德的《历史》表明,太阳曾经有两次是从西方升起的!又有两次是从我们现在的方位升起来的。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误传吧?
且慢!
《山海经》里恰恰就记载了太阳异乎寻常的运动。
从《南山经》首经招摇山来看,据《山海图》复原图,底格里斯河在上古是向西注入大海的,而现在却是东南流注大海。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上古太阳是从现在的西北方升起来的!当然,也可能是底格里斯河在《山海经》形成后改道了。原来是西流,现在改道为东南流。好。姑且放过招摇山,暂且承认它可能改道了。
请再看《南次二经》柜山和长右山。《山海经》作者可能也估计到后人会以为是河流改道。在这里《山海经》提供了名山的方位信息。《南次二经》说:“南次二经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囱比](pí),东望长右。”这一句没有问题,意思也非常明白:长右山在柜山的东面。关键是后面经文又说:“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在这里长右山却是在柜山的东南面!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二座山不是同一个时期记录的。在记录柜山时,长右山是在柜山东边的;而记录长右山时,长右山此时却是在柜山的东南方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原来太阳是从东南方升起来的!现在却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太阳改变了运行轨迹!
由原来的东南方运行到现在的东方了!
再看《中次十一经》翼望山:“翼望之山。湍(zhuān)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kuàng)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据《山海图》复原图,此翼望山就是今云南的高黎贡山。其西面的伊洛瓦底江之名就来源于翼望山。伊洛瓦、翼望同音互译。伊洛瓦底江在中国古称丽水。此山之大河现在都是南流,而上古却是东流或东南流,可见上古太阳是从南方或东南方升起来的。
再看《西次三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摇-手](yǎo)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虫焉](yān)渊。”这里崇吾山就在现在陕西长武附近。长武之名来源于崇吾。冢遂,就是今同心,也是同音互译。[摇-手](yǎo)之泽就是渭河平原,上古为泽。[虫焉](yān)渊就是今延安。据此方位,当时此山成图时,太阳是从今东北方升起来的。
再看《海内经》。《海内经》载:“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华山即今陕西华山,肇山在山西河北之间,山已不存在了。上古肇山在华山的东面,据《山海图》复原图,肇山所在的位置却在现在华山的东北面。这也表明《海内经》形成时太阳是从现在的东北方升起来的。这是什么时代的事?后文解读经文时再谈。附带说一句,柏子高中间的子字是后世注家所加。注文实际上是误注了。原经文根本就没有“子”字,也不是“子”字脱落之故。后世注家误注的地方不少,后面解读经文时再谈。
还有一些,此不一一列出。具体见后面经文详解。
由此我们看到,太阳曾经从我们的东北方、西北方、南方、东南方升起过!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的东南西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既然东南西北在不断变动,南极、北极也一定在跟着变化!东极、西极也一定在跟着变化!这不是极移又是什么?
关于太阳改变运行轨迹的记录不仅《山海经》有记载,《彝族源流》也有记载,据《彝族源流》:“远古的时候宇宙忽然颠倒了一次,日月都沉没了,天翻地覆之后,日月倒着出。鸭子头碰到天顶,蝌蚪在天边游玩,凡是有生命的一天之内都消失了。…只剩下笃米俄住在洛恒山。”洛恒山在哪?如果用粤语读,就是《南次三经》的鹿吴山,其地在拉萨附近!